在临床疾病治疗中,临床治疗方式分为两种,即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见效快,能够快速的对明显病症进行迅速解决和改善,但是,西医用药治疗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毒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容易造成病情的反复。如:抗生素类药剂,患者应用抗生素药剂后,能够短期内看到治疗效果,但是,同时也易在患者的体内形成耐药性,且用药的毒副作用大,易对肝肾等代谢器官造成很大的损害。中医药治疗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医药在我国医学临床中有着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是我国临床疾病治疗领域的瑰宝。中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注重的是标本兼治,在解除和改善患者病痛的同时,还可以依据患者的体质合理进行用药调整,尽可能的做到根治疾病,降低疾病反复发作几率,解除患者的病痛折磨。中药制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依据患者疾病病情实际,进行处方的编制,再依据规定处方和工艺加工而成的药品剂型,以方便患者进行购买用药,中药制剂的临床用法和用了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实验所证实的有效处方,以最大化的实现中药制剂用药的安全性,保障中药制剂质量疾病的疗效。
《神农本草经》[1]记载:“药性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煎者, 宜酒渍者, 宜煎膏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当前的中医药临床中,常应用的中药制剂分别有汤剂、丸剂、冲剂、胶囊剂、膏剂、注射剂、片剂、糖浆剂、酒剂等,各种中药剂型在临床疾病质量中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需要中医药医师依据患者病情诊断实际,合理的进行剂型的科学选择。
1、中医内科临床常见中药剂型
1.1汤剂
中药汤剂主要是中医药临床医生依据患者病情实际给配制的中草药药包,由多种中草药药材组成,然后将药物药材加水按照一定剂量和火候进行煎煮,滤去药渣取汤汁进行服用的药汤。在中医学临床中,汤药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普遍的中医药剂之一。在中医内科临床疾病治疗中,汤剂适应中医的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临床中医可以依据患者中医辩证诊断结果,灵活的进行中医药材的搭配,具有较强的中医用药治疗针对性,汤剂具有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的作用。”金代李杲[2]曰:“大抵汤者荡也, 去大病用之,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汤剂具有较强的临床治疗功效,患者服用中药汤剂后,药效可以很容易的被人体的胃肠吸收,疗效较为快速,稳定性高。汤剂用药的缺点就是,中药汤剂口感十分苦涩,且不易携带,需要经过炮制熬煮后方可饮用。
1.2丸剂
中医丸剂也就是中药药丸,主要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片形制剂。在当前的临床应用中,主要有蜜丸、糊丸、水蜜丸、水丸、蜡丸等。其中,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蜜丸和水蜜丸。中药丸剂制作简单、携带以及保存都比较方便,不需要像中药汤剂一样每天熬制,多数中药都可以制成丸剂。“丸则缓也, 不能速去之, 其用药之舒缓, 而治之意也”,这有效说明,丸剂的药物释放比较慢,药物疗效维持时间长、毒副反应相对比较轻,多在临床中并应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治疗。
1.3片剂
中药片剂系药物的粉末或者提取物与适宜的赋形剂混合后将特殊工艺的加工制作,压制成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药片,供患者进行服用。中药片剂有些为了改善药物所带来的苦感,往往会在片剂的外层包上一层糖衣,片剂中药具有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精准用药以及长期保存的用药优势。适用于急、慢性疾病的用药治疗。
1.4胶囊剂
与片剂相类似,胶囊剂主要是将药物粉末填装于空心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构成上述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弹性软质胶囊壳的材料是明胶、甘油、水以及其它的药用材料,各成分的比例不尽相同,制备方法也不同。胶囊剂也具备服用、携带方便,用药精准、可长期保存的优势,对急、慢性疾病的用药治疗均可应用。
1.5冲剂
冲剂指药材的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材细粉制成干燥颗粒状或块状的内服药剂。中药冲剂也具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保存的优势,患者在进行冲剂服用时,只需要用温水冲服即可,药物服用后会快速被胃肠吸收,多在腹泻、感冒等急性疾病中治疗应用。冲剂多数应用于服药困难的儿童群体中药物服用治疗。
1.6糖浆剂
中药剂型中糖浆剂多应用于儿童中药用药,主要是将中药药物与糖类成分相融合后,改善中药的口感,便于儿童用药。针对于吃药较为困难的儿童以及其他患者,糖浆剂是非常好的选择,多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应用。值得注意的是,糖浆剂由于含糖量高,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
1.7酒剂
所谓酒剂通常是药酒,主要是在装有酒的酒坛中放入鹿茸、枸杞、人参、蛤蚧等中药材,经过长期的炮制后,进行药酒的饮用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药酒作为药效良好的溶剂,内外可以兼用,针对于跌打损伤以及 风湿疼痛等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
1.8膏剂
膏剂也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如:参芪膏、十全大补膏、雪梨膏、枇杷膏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内服中药膏剂,多以补养、滋补性质相关。外用膏剂主要是指我们日常中常用的膏药,如:狗皮膏、止痛膏及各种油膏等,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皮肤疮疡等疾病。
1.9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主要是将中草药单方或者复方中的提取物成分经现代医学手段的进一步加工制成的灭菌制剂,通过注射器直接注射到患者的体内,具有用量小、见效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当前临床中多应用于恶性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严重性疾病的治疗。中药注射剂主要成分复杂,对药剂制作的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应用时,必须要确保质量,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配伍, 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用药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将传统中药优势进行了保存,作为一种新的剂型,成功研制至今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在治疗急危重症患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见中药注射药剂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2、中药剂型与疗效
采用中医药进行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剂型直接决定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疗效,如:采用同样的中药药物进行疾病治疗过程中,若剂型和用药途径不同,可能对患者用药吸收效果大不一样,进而对治疗疗效产生了莫大影响。我国中药治疗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着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佐证,针对于中药药物生物的利用度的分析,由高到低排列为 静脉、吸入、肌肉、皮下、舌下或者直肠、口服、皮肤,针对于中药口服用药剂型吸收速度的分析,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片剂、丸剂。
分析中药剂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药物吸收量与释放量是成正比的,药物的吸收、作用部位、强度、起效、持续时间以及毒副反应等均与中药药物剂型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药物吸收主要影响因素就是药物剂型。如:近年来的中药研究实践表明,辛凉解表剂代表药物银翘散,主要应用于温热急症的用药治疗,然而,为了患者便于携带、服用方便,将药物炼制成蜜丸或片剂,但是相比较于散剂或水煎剂,药效大打折扣。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中药制剂应用方面做出了不断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现代制剂新技术与新工艺被应用到中药制剂的研发中,在现代药物加工工艺的加持下,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被最大限度的进行提取应用,将其制作成人们疾病治疗所需的各类中药剂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质量中,获得了很好的治疗疗效,中药成分疗效被充分发挥。如:当前较为常用的超细粉体技术的应用,将中药材中有效的成分进行了细胞破壁技术操作,中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的暴露出来,进而大大的实现了药物药效的提升,药物的起效时间也增快,在质地较硬的中药材中,使用超细粉体技术将中药材进行破壁处理后,可以实现对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直接提取,省略了药效成分穿透细胞壁的漫长过程, 即加快了药物的起效时间,又可以有效避免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流失,药材的利用率实现了有效提升。如:川芎茶调散在通过现代制剂新技术的处理后,被制成胶囊剂就实现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的充分保留,不仅促进了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快速吸收,药效的快速发挥,还为患者药物的携带、服用提供了便利性。
3、中药制剂应用中所遵循原则
虽然中药制剂在进行疾病的治疗中较为温和,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但是,在临床疾病治疗用药中,临床医生也必须要依据患者病情实际,科学、合理的按需、按量、按时指导患者服药,由此既可以保持中药物在疾病治疗中药物药效的充分发挥,也可以避免因为错误用药而造成的疗效不确切或者药物过量服用造成的中毒。临床重要制剂应用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是药三分毒,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适当服用可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过量服药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对中药制剂的应用,需要临床医生辩证合理用药,依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合理的进行重要制剂药剂类型和药剂量的合理应用,以保障药品既发挥疗效又防止中毒。
3.2针对性原则
在对患者临床用药时,还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即:需要对患者病症、禁忌症等进行全面询问和了解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中药制剂的应用。尤其是;临床中对老年人、儿童以及孕产妇的用药时,更加需要针对性用药,部分用药不适合的坚决不用。如:天花粉口服剂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注射剂会导致妊娠死胎引产。再如:儿童中药应用过程中,由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尚不成熟, 对药物的耐受性差, 若不能够对中药用药剂量合理的进行控制,将会对患儿带来严重影响,引起患儿中毒。如:喜炎平注射液是支气管炎、肺炎的常用中药制剂, 具有舒张平滑肌、解痉、平喘的功效, 但如果药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都会导致患儿出现烦躁、心率过快、惊厥等严重不良反应, 甚至死亡。
4、结论
总而言之,相比较于临床西药用药,中药制剂药效确切、用药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众的信赖,在疾病治疗中,也越来越偏向于中医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实现疾病治疗标本兼治的目的。通过对中医内科临床常用中药剂的研究分析中可知,中药剂型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因此,在对患者临床疾病治疗中采取中药剂型用药治疗时,必须要严格依据患者病情实际,给予针对性、安全性的合理用药,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与药物特性, 合理选择剂型治疗,由此才能保障中药制剂药效的充分发挥的同时,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洋西.临床中药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1):162.
[2]杜玲燕.中药剂型对临床疗效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8):189.
[3]隋文林.中药剂型对临床疗效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179-180.
[4]梁军,康向伟.50例临床中药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7):90-91.
[5]王春燕.中药汤剂的制备及服用方法的体会[J].光明中医,2013,28(6):1278-1279.
[6]陈锐娥,王胜鹏,胡杨洋等.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三)——扶正固本类中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2):201-206.
[7]周垂福.浅谈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因素[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5):123-124.
[8]周文涛,周晓涛,朱明等.新疆特色维药与传统中药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治疗效果及机制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1909-1911.
[9]段海洋,段卉.分析60例临床中药剂型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7):382.
[10]梁军,康向伟.50例临床中药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7):90-91.
[11]王少华.临床中药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43-144.
[12]罗月兰.临床中药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J].医学信息,2015(33):361-361.
[13]谭玉英.40例临床中药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347.
[14]郭永刚,胡立磊,樊国燕,等.中药复方制剂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2016(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