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毛勤 邓明芳

板桥镇人民政府为民中心2越西县农业农村局,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616651

摘要: 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将近50%的人口会以水稻作为主食,在我国,水稻的种植也十分广泛。为保障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应加强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提升技术水平和技术效能,促进水稻品质和产量的提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DOI:10.12721/ccn.2021.15708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我国的水稻种植范围比较广泛,以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促进水稻产量提升的措施主要以增加化肥用量为主,同时为保障水稻健康生长,喷施大量的农药,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为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提升水稻种植技术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在保障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同时,降低会环境造成的危害。

1我国水稻种植现状分析

1.1水稻种植效益低

水稻种植成本投入高,主要集中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同时由于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导致人工成本投入较高。相较于果蔬等其他农作物,水稻种植收益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市场价格的上涨,使得水稻种植成本不断提升,进一步压缩了水稻种植收益。这导致更多的农民群众选择种植果树等农产品。

1.2技术差异大

我国水稻种植范围广,受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农民群众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水稻种植技术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水稻种植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科研工作者、农民群众、承包大户等,不同的水稻种植主体所采用的水稻种植技术也不相同,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异。技术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参差不齐。

1.3水稻种植分散

我国目前水稻种植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不足,分散现象比较严重。分散种植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如难以进行统一管理,水稻品种、种植技术杂乱,同时难以开展机械化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不高。

2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分析

2.1做好准备工作

育苗前,要合理选种,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特点,选择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水稻品种。在育苗过程中,要压实床土,促进水稻根系的发展,同时要合理把控土壤的紧实度,避免过度压实而导致土壤板结。另外,还要注重把控土壤酸碱性,合理控制有机肥用量,保障土壤肥力。在播种前,应先进行晒种,晒种时间控制在3小时左右,通过晒种,可以更好地更好地保持种子内酶的活性。为保障种子发芽率,还应用温水浸种4小时左右,提升种子发芽率。

2.2施肥技术的优化

施肥是保障水稻健康生长和提升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每亩水稻需要10-15千克左右的尿素,15-20千克的过磷酸钙等,只有在保障合理施肥的基础上,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另外,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比如在水稻完成移栽后的10天左右,应追加提苗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进稻苗的分蘖。除此之外,水稻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这是因为相较于化肥,施加优质有机肥则更有助于水稻的健康生长,因此能够更好地保障稻米品质。优质有机肥以植物腐烂物以及动物粪便为主,但是需要进行发酵处理才能作为肥料应用。施加优质有机肥,通常应用80%作为基肥,另外的20%则作为返青肥。施加有机肥过程中,施肥的种类以及施肥的时间是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性因素。水稻的生长发育,对氮、磷、钾、硅等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同时这些元素也会对稻米品质产生重要影响。而合理施加氮元素的影响最为明显,合理施加氮肥,不仅能够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而且还对稻米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以及外观品质等均能起到显著的促进作。

2.3灌溉技术的优化

对于水稻的灌溉来讲,主要从灌溉技术和灌溉用水两方面进行优化,如果灌溉过程中应用污水进行灌溉,不仅会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而且还会对稻田造成污染。因此在灌溉过程中,首先要保障水质,应用清洁水源进行灌溉。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理应用灌溉技术,结合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灌溉措施。比如,在水稻的返青阶段进行灌溉,则应采用渗水灌溉方法。而在水稻的孕穗期,则只需保证土壤湿润即可。而在水稻收获前的2-3周左右,应停止灌溉。总之,水稻灌溉技术的优化,要将保障水质为基础,然后再结合水稻生长期合理进行灌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促进水稻品质与产量的提升。

2.4杂草防治技术的优化

以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药剂除草的方式来防治杂草。药剂除草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方面的优势。对水稻生长造成较大危害的杂草种类多达16种之多,在长期的药剂除草过程中,大部分杂草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进而导致药剂除草的效果不断降低。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合理用药等方式不断优化杂草防治技术。例如,针对稗草的防治,可以借助秧田除草剂,秧田除草剂属于复配药剂,主要包含丁草胺以及其他药剂。应用复配药剂,可以避免杂草产生抗药性,因此对杂草的防治效果更佳。借助秧田除草剂,对稗草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100%,因此效果十分显著。总之,针对杂草的防治,应合理选用药剂,并且尽早防治。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5田间诊断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虫害的危害,以往对病虫害的防治多为事后防治,即在病虫害发生后借助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防治。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相悖,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优化田间诊断技术。构建病虫害预警体系,完善病虫害预警机制,借助远程监控技术以及GPS技术等实现对稻田的实时监控,随时掌握水稻的长势状况,监测土壤水分和肥力情况等,及时发现影响水稻健康生长的各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利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下。由于水稻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暴发不同的病虫害,因此要将田间诊断贯穿于水稻种植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将病虫害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结束语: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会对人们的食品安全带来巨大影响。为更好地保障水稻的品质,同时提升水稻的产量,增加农民群众种植水稻的经济收益,应加强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不断提升水稻种植技术水平,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水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单文芳.采用技术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探索[J].中国农业信息,2015(4):113-115.

[2]沈素雯.采用技术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