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常规水质检测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探究

唐晴

江苏同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300

摘要: 为稳步提升水质检测成效,排除干扰因素对于水质检测工作的影响,构建起更为高效、更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有必要发挥技术优势,通过水质检测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突出检测成效,优化检测流程,实现对水质的全程化管控。本文着眼于实际生活中常规水质检测的相关要求,依托各类检测技术手段,搭建起体系化的水质检测技术应用平台,确保常规水质检测中各类检测技术的高效应用,有效消除技术应用盲区,实现常规水各项检测技术体系科学搭建,推动水质检测工作稳步开
关键词: 水体质量;检测;注意事项
DOI:10.12721/ccn.2022.15709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现场水质采样是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部分,而传统水质监测工作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来开展水质分析工作,但是检测结果真实性、准确性偏低。如今,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仪器智能化分析逐渐取代了人工分析,提高了分析效率,使得分析结构更加科学,但是现场水质采样工作依然需要仍进行处理,要求采样结果的精确性,对当地水质情况能够给予真实、准确的反映,进而提高水质检测效果。

1常规水质检测技术中的问题

1.1检测技术及设备相对落后

受经济因素影响,许多检测仪器及设备功能极为老旧,未及时进行更新。如果沿用传统的检测设备对水质进行检测,将会影响检测工作水平及效率,严重时还会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受到影响,导致后续治理工作无法有序展开。

1.2采样流程因素

通常情况下,水质采样的精确度会直接决定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时最好结合不同的水体来对采样流程进行调节和优化。采样前准备、布设监测点位、确定采样时间和频次等工作均会受到水质监测要求的影响,且对应不同的流程规范,在制定流程和执行监控时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为了保证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要实时监控采样流程,避免流程的不合理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2常规水质检测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1确保样品采集环节的规范性

受地域环境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水污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饮用水水质检测工作展开过程中,应秉持因地制宜原则,确保检测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此外,还可利用多次检测的措施,使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准确。第一,各检测机构相互交流及学习,以此促进检测方法创新及发展,确保检测过程更加科学规范;第二,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管控作用,确保各检测机构能够履行自身的责任及义务,根据检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审查制度,使水质检测工作有序展开,以确保后续供水安全;第三,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应确保采样点位置的选择科学合理,使样品更加具有代表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饮用水水质情况;第四,应做好样品采集后的编号及存储工作,以此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2.2常规水质检测主要技术

2.2.1水体颜色与透明度检测技术

在对水体开展颜色与透明度检测的过程中,检测人员可以采取肉眼观察与技术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对水体颜色、透明度等参数的评估,初步判定水体杂质的含量及种类,是目前判定水体质量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操作环节,检测人员应当做好经验的积累与理论的学习,明确水体内杂质种类与水体颜色、透明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检测人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水体基本情况的判定[6]。例如水体中如果含有大量的藻类,则水体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水体偏浑浊;水体中含有大量铁离子时,则水体颜色为红褐色为主,水体较浑浊。对于水体颜色与透明度检测的分析,可以依托肉眼进行,检测人员通过分辨水体外观,可以初步判定水体内杂质的主要类别以及含量。为避免检测结果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检测人员应该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追加技术检测,形成完整的水体颜色与透明度检测机制。

2.2.2水体氧化还原检测技术

水体氧化还原检测技术主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分解等方式测定水体的电导率、pH值等相关指标,通过借助电导率、pH值检测指标科学评估水体中金属离子含量、溶解度,从而完成水质检测评估的任务。通过定向与定量分析的方式,检测人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水体质量的检测及评估工作。

2.2.3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把微生物、核酸等较为敏感的生物材料作为识别元件,搭配使用压晶体、氧电极、信号放大等装置工具,在水样检测化验期间通过引起特定化学变化或是物理变化,再把识别元件表达信号转换至电信号,对电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以光学、压电等形式加以展示,实现对水样中菌体、重金属与亚硝酸等污染物浓度的测定。相比于化学法与物理法,生物传感器技术有着检测精度高、成本低廉、易于操作、试剂可重复使用、重现性好、专一性强的优势。一般情况下,检测人员在使用生物传感器来检验水样时,可以在1~10min内获取检验结果,把相对误差保持在1%以内。在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时,注重传感器选型与稳定性控制两项问题。第一,关于传感器选型问题,要根据综合分析水质检测项目、被测位置、设备体积要求等因素来选择生物传感器的种类与型号款式;第二,关于稳定性控制问题,因生物传感器使用期间,受到自身结构与外部环境影响,传感器精度有所降低,需要定期对传感器性能指标进行校准,非必要情况下禁止频繁更换传感器使用环境,以此来维持高水准的检测精度。

2.3合理选择和维护采样设备

要想确保水质采样质量,就需要重视设备选择的合理性,并按照要求开展设备维护工作,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优势,而且还可以提高采样效率。首先在采购设备前充分的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选择证件齐全的厂家进行供货,以此来确保设备运行性能。其次在使用设备阶段,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设备的实际使用需求,确保设备可以得到规范化使用。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来使用设备,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使得下次使用更加方便,从而有效提高采集样品的质量;最后构建设备使用台账,落实一机一档,同时要定期的进行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的寿命,保证设备的政策运行。

2.4提高采样人员的综合能力

采样人员贯穿于整个采样工作,其能力高低对水质样品的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保证现场采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保证使用设备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保证采样流程的规范化,最终保证样品的质量。首先,在选择人员方面要保证采样人员知识的全面性,因为水质采样涉及地理学、化学及文学等,这样就需要对相关专业人才给予引进;其次,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提高采用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思想层面促进其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再次,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保证其能够对采用设备和操作流程全面掌握,在培训结束后,开展考核和演练工作,以此来有效提高采样工作人员的对技术的熟悉程度。最后,要及时的更新设备,相关部门要做好技术升级和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胜任水质监测工作,进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结语

为持续提升水质管理能力,减少生产生活用水质量问题的发生,实现区域常用水水质的量化管理,本文尝试从实践角度出发,在全面掌握水质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的前提下,吸收借鉴过往有益经验,细化水质检测主要技术手段,掌握常规水质检测的注意事项,形成标准化的常规水质检测体系,以便更好地满足区域水资源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慧虹.水质监测中离子色谱的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1):186-187.

[2]王亚飞,曹霞.重金属检测技术在环境水质分析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与信息化,2020(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