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营养干预的必要性
营养不良(PEM)是癌症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因为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癌肿过度损耗机体所造成的能量和蛋白质的缺失,而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高。郭传殡[3]等人对127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综合营养评价,结果显示约36%患者有营养不良,且多为消瘦型。营养不良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使患者手术的耐受性下降,延长术后的愈合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所以应及时对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营养干预,以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促进术后愈合及机体的恢复。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厌食和进食障碍
厌食是引起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原因是肿瘤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引起大脑色氨酸浓度增加,使下丘脑腹内侧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活性增强,这是引起患者厌食的主要原因[4]。影响进食的外周因素还包括肿瘤引起血糖、脂肪酸和体内乳酸水平的升高,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变化等。
1.2术后营养的丢失
目前手术是治疗口腔恶性肿瘤的首选方法。殷秋明[5]收集30例口腔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分析,结果发现患者术后蛋白质、热能的摄入量显著低于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及免疫功能都较术前显著降低。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组织的创伤及失血,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反应,导致自身蛋白质、脂肪分解和负氮平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6]。口腔癌患者术后咀嚼吞咽功能减弱,这更增加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的可能。
2、个体化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是营养评定快速、简便的工具,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代谢、机体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营养检查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营养不良或有潜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最终制定合理规范的营养支持计划。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有: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营养不良筛查工具(MUST)、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和微型营养评定法(MNA)。临床上应根据病人情况给予个体化的营养风险筛查,从而客观正确的评价病人的营养状况,以便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
刘新梅[7]等人用MNA法对择期手术的头颈肿瘤患者100例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其评分结果为营养良好占68% , 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占20% , 营养不良占12%,结论认为MNA可作为头颈肿瘤患者的有效营养状况筛查方法。
吴蓓雯[7]认为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价法(SGA)对判断营养不良的灵敏度为82% , 特异性为72%,SGA与NRS-2002、MUST等营养不良筛选方法的评价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且SGA比MNA更易发现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
3、肠内营养制剂效果分析
大部分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摄入食物不足和术后无法经口摄食导致营养不良,但这些患者胃肠道吸收功能尚可,故可首选肠内营养制剂给予营养素,以防止胃肠黏膜萎缩和肠道功能紊乱,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8]。
邵永春[9]等人观察2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的疗效,结果证实术后早期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效果优于自制匀浆膳,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利于术后机体恢复,减轻病人胃肠道刺激,减少腹胀、腹泻、呕吐的发生,对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恢复都较好。
杨新[10]等人观察28例口腔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研究证明胃肠内高能要素合剂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不良,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且能减少并发症,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付三仙[11]等人也对60口腔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能全力肠内营养(EEN)或传统肠内营养(TEN)干预,结果EEN组在体质量、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TEN组,住院天数也明显减少,可见EEN可以促进患者蛋白质合成,改善负氮平衡,从而较好地改善了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存率。
李丽、许勤[12]等人采用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对100例口腔癌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干预,并比较两种不同的肠内营养途径对住院时间、体重、肌酐/身高系数、前蛋白值、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口腔癌患者早期经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由于胃管管径较粗带来的不适感,且明显降低胃食管返流和误吸的发生从而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综上所述,口腔恶性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进行营养干预是必要的,这已经是营养学专家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我们更要掌握不同患者的营养机能状况,从而来制定个体化、合理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和营养干预途径,这将是漫长的探讨与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大权, 章魁华.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29(3): 143-145.
[2]吴国豪.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3): 170-172.
[3]殷秋明. 口腔癌患者根治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10(1): 78-80.
[4]苏波. 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及临床应用[D].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03.
[5]吴蓓雯, 曹伟新. 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价法在住院病人营养状况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8, 15(3): 185-186.
[6]姚嘉晖, 张美芳, 张海峰, 等.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治疗[J]. 上海口腔医学, 2011, 20(1): 101-105.
[7]邵永春, 岳玉桃, 李会仙.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5): 284-286.
[8]杨新, 郭伟. 28 例口腔癌患者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的观察[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9, 9(1):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