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tumour)即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影响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的新生物,且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WHO将肿瘤确诊慢性病,其中儿童患者治愈率高于成人,且治愈率均超半数以上。肿瘤疾病包括良性与恶性特点,良性肿瘤具有生长缓慢、有包膜、无全身症状症状等特点,不会导致患者死亡,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具有侵袭性生长、边界不清、发生转移、易复发等特点,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会导致患者死亡。当前,基于遗传因素、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作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肿瘤患者临床递增趋势,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成功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为了提高治疗预后,要求早期诊断、治疗的有效开展。肿瘤生物标志物用于肿瘤组织、细胞中,可以筛查并有效地反映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为疾病早期诊治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中化学发光免疫法较为常用,可以有效标记抗原以及抗体情况,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数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肿瘤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查,其中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9~68岁,平均(39.8±0.2)岁;观察组男性66例,女性60例,年龄25~70岁,平均(40.5±0.6)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要求两组人员都在清晨阶段,保持空腹的状态下进行静脉血抽取,抽取剂量为3ml,之后在生化管中进行放入,采取离心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离心速率保持在3000r/min,离心半径为15cm,进行血清分离。再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来检测两组人员的AFP、SF、GGT,本次研究应用的仪器为罗氏E60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按照产品的操作说明来进行。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的糖链抗原199、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指标及阳性检出率。CLIA检测中,糖链抗原199在19U/mL以下,甲胎蛋白在8.1ng/mL以下,癌胚抗原在5ng/mL以下,单项检测结果超出上述范围则判定属于阳性。
2、结果
观察组AFP(9869±69)ng/mL、CEA(82.5±1.6)ng/mL、CA125(526.9±31.9)kU/L、CA153(521.5±23.8)kU/L、CA199(425.8±5.9)k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且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开始逐年增长,且往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而加强对恶性肿瘤在临床中的筛查与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治愈率有着积极作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作为能够检测肿瘤并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在对肿瘤诊断中有着相对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而化学发光免疫法作为检测肿瘤生物标志物的常用方式之一,有着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优势;在对肿瘤的诊断与预后判断中有着积极应用价值。在肿瘤生物标志物中的AFP作为肝癌诊断标志物之一,但缺乏敏感度;CEA作为一种糖蛋白,它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反应发生,能有效反应出多种肿瘤发生,例如在肺癌、大肠癌、乳腺癌等。在临床上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随其持续发展就会逐渐演变成恶性肿瘤,从而引起死亡。所以目前在临床上重点实施肿瘤预防治疗,这是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也能很大程度提高预后效果。因此应当尽可能早的筛查、检验以及诊断肿瘤,从而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肿瘤生物的标志物通常是产自肿瘤细胞或组织,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胞膜、胞核、胞质或是体液中,其可逐步进入患者其它组织及血液内,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重要影响。有研究证实,化学发光免疫法可通过对化学发光剂的合理利用,使抗体或是抗原得以直接性检验标记,目前已被临床广泛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主要是指对抗体或是抗原物质进行标记的发光检测操作技术,在肿瘤生物的标志物临床检验中灵敏性及选择性高,主要包含两种,即无酶标记法、酶标记法。经临床研究证实,化学发光免疫的分析技术操作简便,且其检验的结果受样本影响小,因此对病毒、肿瘤、心脏疾病及免疫系统中疾病的检测价值皆高。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糖链抗原199、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指标及阳性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继学,王静岩.观察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运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6-67.
[2] 马智慧.化学发光参与的免疫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140.
[3] 郑素娟.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应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4):93-94.
作者简介:王志银(1986-),性别:男,汉族,籍贯:河南省开封市,职称:主管技师,学位: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