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PICC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评价

崔王波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内一科,210000

摘要: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观察其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医院收入并开展护理的114例肿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PICC组与常规组,每组各57例患者。PICC组患者护理中加以PICC技术,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根据相关研究,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案具有比常规护理方案更好的治疗效果。[1]结果:PICC组患者导管置管时间、保留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PICC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预后较好,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PICC;肿瘤;护理;预后
DOI:10.12721/ccn.2021.15704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PICC是一种利用导管从患者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串词的技术,其导管能够直接到达患者的大静脉,从而避免药物直接接触手臂静脉。加之动脉血流速度的优势,可以使进入血管的药物快速稀释,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满意程度[2]。为进一步证实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优越性和可行性,遂选取本院114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医院收入并开展护理的114例肿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PICC组与常规组,每组各57例患者。PICC组患者男34例,女23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2.5±14.5)岁,其中直肠癌14例、乳腺癌9例、肝癌15例、肺癌19例。常规组患者男33例,女24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5±15.5)岁,其中直肠癌12例、乳腺癌11例、肝癌14例、肺癌20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构成及肿瘤类型比例并无显著差异存在,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临床研究纳入标准:①确证为肿瘤者;②需要进行化疗治疗者;③对本次临床研究知情同意者。

本次临床研究排除标准:①依从性极差者;②合并患有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精神障碍者;④存在静脉血栓形成史、放射治疗史者。

所有患者对本次临床实验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静脉穿刺。PICC组患者行PICC技术,具体如下:选取穿刺点为锁骨中点正下方约1cm处,消毒处理后使用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麻醉剂量用量为8~10mg/kg。麻醉后从患者锁骨内侧缓慢刺入,刺入约3cm后觉穿透后再继续刺入,静脉回血视为穿刺成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置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静脉炎、肢体肿胀、导管滑脱等。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判定,总分值为100,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导管置管情况对比

PICC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导管保留时间均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导管置管情况对比(x̄±s)

3.png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感染、肢体肿胀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PICC组患者静脉炎、导管滑脱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且PIC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57,(%)]

4.png

2.3 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

PICC组57例患者中仅有1例未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25%(56/57);常规组患者存在7例未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7.72%(50/57)。可见PICC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x2=8.499,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PICC组患者经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定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5±2.5)分,常规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5.5±7.5)分。可见PICC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t=10.505,P<0.05)。

3 讨论

肿瘤患者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导致其身体机能较常人更加薄弱,同时患者除了身体的痛苦以外精神上也时刻遭受折磨。临床中多使用化疗手段治疗肿瘤,但化疗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使患者本就脆弱的身体再受伤害[3]。化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长时间使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常规的静脉留置针能够完成这一操作,但由于其留置时间较短的特性,常会发生反复穿刺的情况,对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同时也加大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极不利于肿瘤患者的预后,故本文中使用PICC技术对肿瘤患者进行护理,旨在提高肿瘤患者的满意度及预后[4]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护理中采用PICC置管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且导管置管情况较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极高,预后效果较好。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华,蔡静,单世君.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4, 12: 2691.

[2]李玲. 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34):163-164.

[3]胡少红. 应用PDCA护理管理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8):1027-1030.

[4]窦启金. 护理风险管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治疗及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