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法是实现北方玉米培育种植产量良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北方玉米增产影响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目前种植方法遇到了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北方玉米的种植方法技术,成为目前北方玉米领域的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发展和国家进步。
1科学合理选择玉米栽培技术
1.1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
若想玉米的667 m2产量达到1 000~1 250 kg,保苗量提升为5 000株,植株的间距应控制在20 cm,玉米与矮棵作物的种植间隔按4行高作物间4行矮作物、或 4行高作物间6行矮作物的比例进行间种。如果667 m2产量要达到1 300~1 400 kg,便可运用大垄2∶4的比例实施通透栽培,即每130 cm大垄上种植2行玉米,间插4行大豆的种植方式,每667 m2保苗可达6 000~7 000株。
1.2大垄双行覆膜(大双直)栽培
运用该项技术种植玉米,能够合理利用边际效应,全面提升光和肥料的利用率,提高积温和产量。尤其在吉林等地,春季和夏季干旱现象较为普遍,多数旱田缺少有效的灌溉条件,因此基本应用的是65 cm小垄形式完成种植,其水土的稳定性较差,抗旱等实施难度较高,土壤不具备足够的营养,单产也难以达到理想水平。通过长期的研究可知,若想达到玉米高产,最为便捷、有效的方式便是将原本65 cm垄改为140 cm或130 cm的条形种植区域,可明显优化土壤对水源的储存能力,对于干旱气候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运用1.1 m大垄密植方式实施玉米的种植,小的行距可设置为45 cm,大的行距可设置为65 cm,株距为 24 cm,每1 hm2保苗数量可达7万株。该种技术的应用优势为种植品种耐密、大垄栽培、中耕深松、促熟提质等。通过种植测试可大范围推广该种种植技术类型,从而促使玉米平均增产量达20%左右,效果较为理想。
1.3偏垄栽培技术模式
该种植模式的特征为选择高品质的种子类型、精细化整地、选择适合的时机播种,中耕深松,适当晚收。通过吉林地区的实地试验可以判定,该种技术的作用发挥已经较为成熟。通过测产,玉米的产量增加可达20%左右,效果明显。
2合理机械化种植和施肥
1)合理的机械化种植。北方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地势平缓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机械的运用和普及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发展,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机械化可以提高效率,抢占农时。以美国为例,美国只有2%的农业人口种植着9.2亿英亩的农田。也就是说1.6个劳动力需要处理好2400亩的耕地。1个美国农民的产出抵得上236个中国农民。如果只是靠肩挑手提那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只有机械化才是现代农业的出路。2)合理施肥。选择同土壤、玉米品种相适宜的肥料,针对玉米的生长特点和所需求的矿物元素,配置合理的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种植成本又防止土地富营养化的出现。同时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化运用也是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
大面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方式,运用该类施肥方式不但能够大幅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化肥使用数量,还可进一步优化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种植效果。通过实践可知,有测土配方技术参与的种植活动能够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作物产量增加10%~15%,最高可达20%以上。可运用专家包片及农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全面搜集不同区域和田块的土壤样本,对其养分进行测验,并结合检测数据及作物处于不同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情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有效提供必需的养分,使作物能够得到足够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营养支持,促进玉米健康生长。
全面革新以往的施肥手段,专家应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转变以往表施等施肥方式,倾向使用复合元素化肥作为基肥应用。倡导运用深肥、分层施肥等机械化的施肥方式,用小型的机械设备完成追肥,从而有效降低玉米在特定生长期的追肥难度。3.3 深入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干旱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为了深入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可结合不同区域的具体条件,积极研究可行的节水方案,全面推广水肥一体等新型种植措施。政府也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重开展水源地的规划与建设,持续增加水源点,以此将灌溉面积不断拓展。此外,还需做好黑龙江等流域的防洪工作,提升地方抗旱与防涝的能力,做到旱涝条件有效均衡,这样才能为玉米种植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3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北方玉米的品种选择需要注重年积温、光照、年降水量等自然条件。有一些南方种植高产的品种拿到北方因为温度,水肥不同,产量也相差很大。“橘子生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在淮河以北就是枳”就生动体现了不同地理环境对同一品种的影响。2)种子处理。玉米的种子处理是增加出苗率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具体的方法有种子的晾晒、种子的浸泡、药剂拌种、发芽实验等。适宜的处理方式是保证增产的基础。
4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玉米减产
4.1玉米大斑病防治
感染该类病症的玉米作物,其叶片及苞叶等位置会受到侵害,出现水渍形的斑点,并沿着叶脉向两侧蔓延,最终将叶片变为具有暗褐色的大块斑点。进入病害的发展后期,病斑便会沿着纵向裂开。较为严重时,病斑还会结合,叶片逐渐失去养分,直至枯萎。如果玉米的湿度较高,病斑还会出现黑色煤层。对该类病症的防治,需选择长势较好且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取样,逐一对病株数量和叶片进行排查,检验其病变程度。通常,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30%,种植人员可抓住降雨时机对病害进行防治,具体可使用12%绿乳铜等药剂对植株进行喷洒。
4.2玉米螟防治
通常玉米螟主要侵袭玉米植株的雌穗、茎秆和嫩叶部分,上述部分对玉米的生长也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导致玉米大幅减产。对此,可使用高效颗粒剂抑制该类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但存活下来的害虫会产生相应的抗药性,难以实现彻底清除,这也加大了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投入。对此,可运用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防治。观察虫害对作物的为害程度,在虫害产卵期间便可开始放蜂,首次每667 m2释放蜂的数量可控制在0.7万头,越冬期间螟化蛹率为20%时,可延后10天实施,间隔5~7 d进行二次放蜂,此时每667 m2释放量可控制在0.8万头。此外,当花叶生长到20%时采取防治措施,运用1.5%或3%辛硫磷、1%杀螟灵、0.4%敌杀死等颗粒放入植株的心叶中,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如果为害程度达10%时,可使用拌毒土的方式将其放置于穗节叶腋,也可借助瓢虫、叶蜘蛛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从而实现预期的虫害防治效果。
结语
随着我国玉米培育种植产量的不断提高,种植方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存在,对我国北方玉米增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应对避免不利因素,确保作物产量的提升,是未来时间时相关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总之,需要相关单位和个人通过对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研究,不断寻找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北方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杜少平。探讨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5(05)。
[2]刘庆阳。浅析干旱对南阳市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