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立文化自信在红色资源传承发展中的指向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党的二十大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章,详细阐释了文化自信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重要作用。
新时代传承发展红色资源,是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载体,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对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传承发展红色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的内在有机统一,新时代传承发展红色资源,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现实来看,受价值多元、文化多元影响,部分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对革命文化缺乏认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乏共鸣,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文化不自信。
如果对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自信,那么就无法对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解决中国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都会被动摇,我们就会在理论上产生迷茫、道路上步入歧途、制度建设上陷入误区。
因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在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红色资源,就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研究新时代红色资源传承发展道路,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根基、中国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内在维度入手,构建文化自信在红色资源传承发展中的指向体系,具体就体现为理念融合体系、模式构建体系和路径创新体系。理念融合体系保障了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内在深厚度,模式构建体系拓展了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空间宽广度,路径创新体系指示了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时代延展度。
二、文化自信在红色资源传承发展中的指向体系确立
1、指向体系的整体理念与维度确立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构建指向体系首先要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的内在维度入手。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维度的“三位一体”。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包含着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相关的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解决“正确义利观”。纵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学说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道不谋其利”等“以义制利”的思想,亦或黄老道家所言“正者,义也”、“不以德贵者,窃位也,不以义取者,盗财也。”等 “以义取利”的思想,再如其余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墨家“以义举利”的思想,都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千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正确的义利观无疑是支撑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至今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传承发展红色资源,仍然需要以正确的义利观来应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
革命文化建立在伟大的革命实践基础之上,这一革命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实践之源。革命文化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民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实践的重要胜利,它用中国人独有的革命情怀和独特的革命语言向世人表达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一一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其中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不仅是激励中国人民革命前行的不竭动力,而且也是激励当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强大支撑。革命文化主要回答做事业具有的“共同信仰观”。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红色资源,必须传承中国革命文化,让它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什么能够历经艰险最后成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创党之初的57人发展到今天的9600万人之巨?其核心就在于千千万万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舍生忘死的中国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的奋斗。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所写:“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核心就在于“共同点信仰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走向繁荣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人类文明成果、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建筑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上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的是“时代创新观”。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从无到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实力从弱到强,从文化层面分析,就是因为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做事创业中凝聚的“时代创新观”,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是“载人航天精神”、或者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些中国精神的核心,体现出的都是“时代创新观”。
2、文化自信对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理念融合指向体系的确立
理念融合体系,即文化自信的内在维度在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理念上的融合,该体系保障了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内在深厚度。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对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向体系体现在将“正确的义利观”、“共同的信仰观”和“时代创新观”在新时代红色文化发展中的融合。无论是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承、还是光辉的革命历程、还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都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新时代红色资源传承发展,需要构建理念融合坐标,保障了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内在深厚度。
3、文化自信对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模式构建指向体系的确立
模式构建体系,即文化自信对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指向体系在价值观、方法论上的整体构建,该体系拓展了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空间广度。
一段时期以来,西方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进入了我国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正在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抢夺阵地,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他们用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所谓的重新“解读”,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一时间大行其道。网络、自媒体成为他们的重要阵地。
传统的红色资源传播途径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需要加以创新、突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
文化自信对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模式构建体系拓展了我们舆论宣传的手段、教育大众的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我们用通俗的、生活的语言来感染受众。将红色资源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是借助文化“软实力”的传播特征,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使人们领略红色资源的魅力、感受真理的力量,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同时要坚守网络文化阵地,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传承发展红色资源。
4、文化自信对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路径创新指向体系的确立
路径创新体系,意指文化自信体现新时代发展趋势,指示了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时代延展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路径创新体系体现在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上。红色资源传承发展不应当只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红色资源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在新时代,要防止资本挟裹文化,要自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扩展文化自信的实践空间。既要在数量上繁荣红色资源的挖掘,也要从质量上提高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成果品质;在内容上突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形式上摆脱“老旧沉”;既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把社会效益作为重点。这样我们的红色资源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结语
通过文化自信对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的指向体系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开创新时代红色资源传承发展道路,激活红色资源生机活力,推动红色资源在新时代出新出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
[2]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3]张克兵. 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力量源泉的三维审视[J]. 湖湘论坛,2017(1)
[4]秦志龙. 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7(1)
[5]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17(5)
[5]李江波.文化自信: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6(9)
[6]陈一收. 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