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性别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雄性”“雌性”分别叫做男、女。才生下来的男女就会被社会强加性别角色“期待”,就会把男女置于社会环境中,通过榜样示范和父母、同伴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1]等方式,让人自觉地、或隐性地、或潜移默化地去观察、模仿、浸染,来塑造一定社会文化下期待的、让自己内心认可的“社会男性”或“社会女性”。人在此发展过程中对自己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常称为性别心理健康过程或性别社会化过程。此过程是人类种族延续、民族精神传承的过程,是个人公德意识形成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角色责任担当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人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科尔伯格认为,在小学前完成性别认同、性别稳定和性别恒常性,在青春期发展时完成性别同一性。但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的研究认为,儿童达到性别定型的年龄范围扩大了,不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强调出生头五年的重要性,特别是新时代儿童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技能,也让他们过早、过多接触铺天盖地的玄幻游戏、视频、小说等,让道德感不成熟的儿童脱离生活实际,疏于社会实践,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教育新课题,加上快速发展的中国,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多和多元文化冲击下离婚率的攀升,导致留守儿童、单亲父母等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使儿童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小学阶段从6岁到12岁,学生学童期心理成长跨度大、心理变化快,又进入前青春期的恐慌期,所以新时代的小学阶段就成了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形成期,是认识性别期待、改变性别刻板印象的成熟期,是性别角色偏爱和性别角色行为发展等性别社会化的积蓄期,因此搞好新时代小学生性别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2学校教育促进性别心理健康教育
2.1落实德育活动
(1)着装。根据科尔伯格性别角色发展理论,通过着装潜移默化男女性别意识,强化性别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当关注性别恒常期的一、二年级学生平常着装,提示家长避免着装混乱而影响性别定型发展。小学生的校服应该从款式、色彩上区分男女。(2)分组和角色扮演。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节目审定时,有意识安排一些男女分组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男女有别,二者都有基本社会分工。还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学生认识到性别不会完全限制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挥,认识到人们可以把女子气和男子气结合起来,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不同的行为,让双性化人(指男子气、女子气都高的人)人格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个体潜能,消除性别刻板印象。(3)运动会。运动会是有效改变性别刻板印象和双性化的辩证统一的办法之一。运动员报名和参赛严格区分男女,实际上是承认男女在身体和动作方面的差异,是强化男女生理性别存在的差异。让儿童认识到,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是有性别角色期待的,还要认识到社会对男女性别有区分期待也是应该存在的,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个体的社会责任担当的需要,是个体更加适应社会环境、推进社会发展的需要。(4)打卡“阅读”。为了摆脱儿童过多受新时代玄幻、虚幻电子产品的影响,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学校根据语文阅读的要求,落实书目,通过开辟校园读书角、开展阅读比赛、建立家校监督卡等方式开展阅读活动,用奖惩强化,使儿童远离虚幻、玄幻,同时让推荐书目中人物成为他(她)们效仿的对象,在推动性别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孕育“同一性”积蓄力量。
2.2开发地方教材
进行专题教育中国地大物博、多民族、传统文化各异,全国统一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需要将当地文化“本土化”。学校可开发校本教材,对其进行细化、加强和补充,通过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来完成性别心理健康。(1)“入学礼”专题。根据一年级学生恒常性发展规律,入学仪式中分设“我是男同学”“我是女同学”两个具有男女特性的照相地点,引导学生选择角色拍摄,还要练习我该“上男厕所”还是“上女厕所”,家长帮助子女厘清父母角色对应男女家长角色,教师帮助学生厘清男女同学性别及对应角色。(2)“不变人”专题。针对性别恒常期(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认识自我”一课中设计此专题,让他们充分认识性别具有恒常性,让他们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3学校引导家庭教育推动性别心理健康
家庭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地,家庭成员的示范为性别心理健康传承了一套与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个性的有关男性女性的观点和期待,因此,学校潜移默化地引导家庭完成对人性别认同、同一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入队礼和成童礼”专题。针对入队和成童的小学生,通过仪式来强化角色担当和社会责任,同时消除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仪式不刻意区分男女,但要让处在社会“期待”和“身份”成熟关键期的学生认识到不光男女有别,有基本社会分工的期待,还有社会责任和担当。“感恩”专题。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五、六年级性发育快的学生会进入“牛犊恋”期,他们像小牛依恋母牛一样,倾倒于自己所向往的年长异性,关注其一举一动,对其想入非非,且很想接近对方,并尽力讨其喜欢。
结束语
班主任应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在校相处的机会,观察、指导他们相处。家长也要帮助孩子选择同伴,帮他们在家的附近选择同伴,也可在年龄相仿亲友中选择同伴。笔者提倡的是班级同学同伴,同时提议最好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同学同伴,特别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同学同伴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