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牛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罗布次仁

西藏自治区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

摘要: 近几年,牛肉的市场价格始终居于高位,多数农民纷纷加入到养牛行业中,但健康养殖并不容易,收益的同时,疾病往往造成较大的盈利风险。因此,在牛养殖业中,强化对常见牛传染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方案尤为重要,以减少经济损失,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本文就牛常见传染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预防、治疗要点,希望能够为牛养殖业从业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 牛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诊断;防控
DOI:10.12721/ccn.2024.15706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牛养殖过程中,由于生物安全等原因,造成传染病发生较为常见,如感冒、口蹄疫等。这类常见传染病一旦发生且不能尽快得到控制,则会快速蔓延至整个牛群,由此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因此,为了使养殖工作顺利且达到预期目标,应了解牛养殖过程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强化掌握相关传染病的控制要点,针对传染病类型及时初步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养殖工作获得成功。

1. 传染病的概述

1.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病因主要是由病原体引起,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传染病主要特点即具有传染性,当病原体的繁殖量达到一定范围时,会从动物体排到外界。易感动物接触到这种病原,则可能会受到感染,感染后病原体可在易感动物体内快速繁殖。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度与病原种类、数量、毒力、易感动物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的关联。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等特点。

1.1.1 流行性 按照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散发是指传染病在易感人(动物)群中零散性的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生,超过了历年的同期发病水平;大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一个短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是指在局部区域,短时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现象。

1.1.2 地方性 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范围局限,这可能与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影响有关。

1.1.3 季节性 即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如某种传染病往往在指定季节内容易发生,且伴有较高的发生率。

1.2临床特征

从传染病的临床特征来讲,具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

1.2.1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动物体时,对动物身体造成了破坏,这种病症甚至具有一定的发病时间。基于传染病的种类不同,潜伏期的时间也具有不同特征,短期持续数小时,长期甚至达到数月或数年。对于同一种传染病来讲,不同患者之间的潜伏期也不尽相同。常规情况下,细菌类传染病的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狂犬病的潜伏期可以达到数年。传染病的诊疗中,对其潜伏期进行推算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对传染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控制。

1.2.2前驱期。是指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病体出现的临床表现,可能是乏力、头痛、发热、皮疹等病症现象。多数传染病的前驱期均较短,甚至是看不到前驱期表现。

1.2.3发病期。该病症阶段,病体的病症较为明显,是各个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这种病症会随着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病症会由轻逐渐加重,病症会由少增多,逐渐达到病症影响的高峰状态。与此同时,病症也可能会随着机体免疫力的影响逐渐恢复。

1.2.4恢复期。在机体或药物的干预下,相关病症现象逐渐消失,免疫力提高,有关病症得到快速修复。

2. 牛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2.1牛流行热

2.1.1流行特点:该病多发于7月-9月,该病病因有多种,主要与天气闷热、昼夜温差较大相关,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由弹状病毒引起急性感染。基于这种疾病的特点来看,主要为发病速度快,病牛精神状态差,食欲不佳等。

2.1.2临床症状:患牛体温度会快速涨至40-42℃,眼结膜充血潮红,并表现出惧风、流泪等症状,还常伴鼻镜干热、流鼻涕等现象,以及口流涎成一条线。病牛患病初期粪便会出现软便、多黏液,后出现慢性下痢现象。鉴于实际情况来讲,由于牛个体有差异,因而牛个体感染有关病毒后,病症的表现也不一致,个别病牛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现象。病牛发热后,通常会出现单次排尿量少且发红的现象,皮肤温度呈现不均匀升高。此过程中,病牛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肌肉震颤与痉挛症状。患牛在发热后,也常伴有四肢及局部肌肉酸痛、僵硬,伴有关节部位肿胀等,致使其不愿意走动,行动意愿不强,常保持卧姿。在强行驱赶的情况下,也可能呈现出步履蹒跚、跛行等现象,严重的会表现出卧地不起的姿态。因而在诊断过程中,以持续对牛的病症观察为主,并频繁测定病牛的体温,当相关表现与牛流行热病症表现相符时,则可以作出判定。

2.1.3实验室诊断

(1)血液学检验,即抽取处于高热期疑似病牛的血液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明显的白细胞象变化,尤其是幼稚型杆状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快速增加,且超过10000,血浆纤维蛋白水平达到正常值1-3倍以上,同时血钙水平降低20%-35%,血浆碱性磷酸酶也有所下降。

(2)血清学诊断,即取处于发病期和恢复期病牛各1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特异性血清抗体。

2.1.4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牛流行热的传染,给出的主要预防措施,即加强对牛场的管理。包括定期、定时进行养殖场的消毒、清洁等工作。与此同时,注意通风,使牛舍的卫生保持良好。在预防牛群疾病的过程中,还注重对蚊蝇的消除,具体可以使用蚊蝇杀、蝇蛆净等。夏季来讲,存在高温的特点,对此,除了保持卫生清洁外,还需要重视防暑减暖工作。此过程中,包括合理规划设计牛场,避免太阳直射,保持牛场的阴凉等。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牛个体感染流行热疾病,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基础原则,以避免该疾病的扩大化问题发生。

2.1.5治疗措施:对于感染流行热疾病的病牛来讲,应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以使患牛快速恢复。具体来讲,针对患病早期的病牛,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可以使用病毒灵进行干预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肌肉注射方法即可。为了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可以在饲养管理时,给出科学的方式,如在喂养过程中,可以给予板青茶酮散+混感独康+肝胆利清+莲解清拌料饲喂。对于病程稍长且发热的病牛,应先进行放血,放血之后,再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呼吸极度困难的病牛个体,应给予必要的氧气,再对具体的症状具体分析,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保障病患的生命体征稳定、良好,提高救治率。

2.2牛口蹄疫

2.2.1流行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春季是暴发季节,往往是大面积的牛群患病,具有发病急、发病快的特征。春季气温相对均衡,为病毒的成活提供了一个先天的条件。口蹄疫病毒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快速滋生、成长,这便为口蹄疫疾病的广泛传播、蔓延提供了契机。春季也是养牛户进行贩运种牛的季节,存在跨地区运输牛群的现象,促进了口蹄疫疾病的传播。牛口蹄疫的主要病症表现为口腔黏膜、乳房、蹄部出现水泡,包括体温持续发热等,病牛病程越长,则病症现象越严重,一旦不能够及时救治,则会出现牛的死亡现象,甚至是出现在短时间内多头牛死亡的现象。

2.2.2临床症状:病牛通常会出现牛嘴唇、舌面、齿龈部位的水泡现象,并伴有大量流涎的特征。水泡破裂后,会呈现出红色的烂斑。由于病症的折磨,牛个体在感染口蹄疫类疾病后,其食欲会明显的下降,甚至是拒绝饮食;患病个体在长时间得不到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其蹄部、乳房等部位也会出现水泡、烂斑、肿胀、溃疡方面的问题;病体患病过程中,其体温也会快速升高,体温升高至40℃-41℃。

2.2.3病症诊断:牛口蹄疫是一种常见传染类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通常是采用观望、抽血测定等方式。通常来讲,在牛口蹄疫的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结合对气候特点的分析,之后对牛个体病症特征的进行了解,综合分析下,则很容易判定牛个体是否感染口蹄疫类疾病。此过程中,主要是对牛的口腔、乳房、蹄部是否出现水疱、溃烂等现象进行查明,待查明、分析后,则可以给出初步的诊断。待不能够明确染病牛个体的病因时,可以采用抽血化验的方式进行验证,基于检验结果,则能够给出是否患病的诊断。

2.2.4预防措施:由于口蹄疫类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预防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即进行注射疫苗。例如,春季来临时,应该向每头牛个体上注射针对性的口蹄疫疫苗。与此同时,由于口蹄疫流行过程中,其流行病毒毒株较多,且病毒之间难以形成交叉免疫,因此,在注射口蹄疫类疫苗时,最好使用多价牛口蹄疫疫苗,从而形成对牛群个体全面的保护。

2.2.5治疗措施:由于牛口蹄疫疾病的传染性较强,一旦发生牛个体感染口蹄疫疾病现象时,需第一时间给予隔离措施。隔离过程中,除了要对个体牛进行隔离外,还应对高危个体进行隔离,以避免有关牛个体处于口蹄疫的潜伏期。若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对每头牛都进行隔离,从而更为高效地阻止这种病毒的传播、传染;在隔离管理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日常的卫生维护工作,如做好通风管理、清扫、消毒等工作。此外,还应做好其他牛的养护管理,以提高其免疫力,能够有效应对疫情风险;对于急性病症下的治疗,可以采用针对性的药物进行肌肉注射,同步给予0.1%的盐酸肾上腺素5mg的皮下注射。在治疗口蹄疫病牛时,还应给予细心的照料,包括定期给予饲料、水等,以便于病牛的早日恢复。对于发病急、发病快的病牛个体来讲,除了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其进行放血,如应对牛耳尖、大脉穴进行适当的放血,包括对牛的尾根穴、蹄头穴、三四蹄上部内外各一穴在内的八个穴位进行刺激,使病牛保持清醒。

2.3牛寄生虫

畜牧养牛过程中,牛寄生虫疾病较为常见,常见的寄生虫类型包括牛皮蝇蛆病、弓形虫病、牛带绦虫病等。所谓的牛皮蝇蛆病是不分年龄阶段的,牛生长过程的任何一年龄段均能够感染该疾病。对于牛皮蝇蛆病来讲,其是一种体表寄生虫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来源即牛皮蝇和蚊皮蝇;弓形虫病,该疾病主要是牛犊时期易于感染,究其原因来讲,是牛犊的抵抗力较低。成年牛也可能患上此病,概率相对较低;牛带绦虫病是一种传染性强、根治困难且比较严重的寄生虫病。

2.3.1牛皮蝇蛆病

临床症状:牛皮蝇蛆病发生时,会使得牛表皮受损,使得牛的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发生穿孔,有时创口过大、过深或者受污染会导致伤口感染,危害牛的健康。牛患该病的特征主要有创口流血、流脓,造成贫血、体重减轻等,脊椎两侧能看到或触及硬块,剖开可挤出幼虫。

2.3.2弓形虫病

临床症状:弓形虫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发病急伴有高温,病牛体温常达40-41摄氏度以上,会出现呼吸困难、流泪、结膜红肿充血、鼻子内分泌物流出,病牛常常出现四肢无力,不能站立,严重者后肢瘫痪。有些患病母牛的症状不明显,不过主要症状表现为易流产,初乳和身体组织中有虫体等。

2.3.3牛带绦虫病

临床症状:绦虫病是由于绦虫寄生在牛的小肠内,继而引发牛个体的肠道感染,大量绦虫寄生的话会引发小肠狭窄、阻塞或者破裂造成出血,病牛会发生慢性臌气,贫血,黏膜苍白、消瘦,严重的,呈全身衰竭,卧地不起,经常作咀嚼动物,口周围有许多泡沫,此时对外界几乎失去反应,通常可在患病牛的粪便中发现白色的绦虫结节,有时甚至会发生死亡。

2.3.4牛寄生虫综合防控

综合防控措施: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定期做好牛志的驱虫管理工作,尤其是在每年的换季时期,可以使用三氯苯唑进行驱虫。其次,对饮水资源进行消毒管理,保证饮水的干净卫生,牧草在晾干之后再投喂,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再次,如果已经感染该疾病的话,可以使用一定量的硝氯酚进行害虫的灭杀,效果比较显著。最后,可以使用粉剂进行治疗,如果使用溴粉磷的话,采取口服用药的方式,对消灭该类害虫的幼虫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急性病例效果也显著。牛体寄生虫疾病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应选择多种药物多种方法联合进行,可以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左旋咪唑内服+双甲脒喷体外用,这样无论体内寄生虫还是体外寄生虫,无论是线虫还是绦虫均能消灭。

3、结语

综上所述,畜牧养牛过程中,传染疾病现象较为常见,如随时可能发生流行热、口蹄疫、寄生虫病症现象等。无论是哪种传染类疾病发生,均可能造成牛个体的生命威胁。因此,对相关常见的传染类疾病特点进行了解,给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以能够保证养牛过程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谨遵“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基础原则,做好传染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降低牛群的传染病发病概率,保障牛群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应刚.牛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J].中国畜牧业,2023(11):93-94.

[2]张辉,韩庆彦,张登基,等.常见引起牛繁殖障碍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J].甘肃畜牧兽医,2022(008):052.

[3]王仕江,黄光云.牛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控相关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2023(7):93-96.

[4]张辉,王子坚,胡彦龙.浅析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控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22(05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