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发展潮流,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思考,锻炼思维,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不受束缚、不按部就班的执行别人思想的能力。学生会从实际角度出发去考虑和分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地被动接受知识,感觉学习枯燥乏味,缺乏独立思考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这方面重点关注,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分析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此时,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不合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思想落后,没有尊重学生主体。现在,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依然固守应试教育的思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成熟不成熟的情况,就会更多地单纯讲解灌输知识;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认为,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只有经过教师的全面指导和讲解,学生才会懂得和掌握知识。因此,他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机会,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习的依赖性强。这样单一的教学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根本不愿意参与独立思考。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一)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之上。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的数学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学生真正养成数学思维之后,不管在什么时候,学生都可以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困难,顺利的将问题解决。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生在拥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之后,不不管在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时,读能够十分从容。
(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思想就是: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爱教学过程中可有通过现实中的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小学生由于年纪的原因,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无法和成年人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加应该考虑到这位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水平比较特殊,教师就更加需要合理设置各个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参与进来进行独立思考。小学生对那些新颖、有趣的事物才会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更多学生喜爱的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形式可以将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促进了独立思考的实现。
(二)创建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设置互动交流环节
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也是独立的个体,在独立思考和交流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比较压抑低沉,学生感觉学习是枯燥乏味的,逐渐失去了参与思考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建,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施加太多的压力。教师可以设置互动交流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引导他们去完成喜爱的学习任务。在民主活跃的环境氛围下,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自由和快乐,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师生互动交流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该对这方面合理设计,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三)注重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理论结合实践
很多小学生之所以不愿意积极思考学习数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数学知识是抽象复杂的,比较难于理解。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很多小学数学知识都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改也大力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入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学生会产生熟悉感,不会对数学知识感到陌生,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
(四)引导主动提出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上来说,疑问在前,思考在后,疑问是思考的原因,思考是为了解决存在的疑问。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进而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除了精心设计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实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寻求问题的解答。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多的主动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化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升华,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五)提供充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由于思维能力的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之后,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真正经历动脑思考酝酿的过程,并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质疑,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之后,学生再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就会对问题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代表着学生的一种创新思考,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升华提高。这会促使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重点开展的一项任务。在此期间,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已然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所以,其自身需要做好相对应的教学创新,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多多的鼓励学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技巧,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有效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璐.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研究[J]. 都市家教月刊, 2016, 000(008):10-10.
[2]邵举国.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研究[J]. 孩子天地, 2019, 000(033):P.1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