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牛的养殖是畜牧养殖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而随着养牛行业发展,牛病逐渐呈现普遍化特征,给养殖户带来严重影响。牛病是影响牛成长质量和整体养殖效果的主要因素,部分牛病传染范围广,甚至会人畜共患,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想要保证养殖户经济效益和养殖行业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对牛病预防和治疗的意识和了解,针对牛病流行特点,对不同流行疾病有效防治,因此,对牛病流行特点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牛病特点基本概述
由于牛病细菌持续变异进化,牛病一般表现为多病源混合,导致牛病防治工作极其复杂,对病因难以溯源,如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工作,其诱发细菌和真菌多达二十多种,且互相还会混合感染,随着病症持续变异,治疗难度不断增加,当病症发展到严重地步时,现有的药物和医疗措施便无法再起到作用,不能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和根治。同时,因为牛病种类杂多,其中包含很多流行性疾病,其细菌破坏力强、感染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可以在哺乳动物中快速传播,这代表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极有可能感染到此类疾病,如结核病、炭疽病等,不光对牛群危害极大,对人类身体健康同样存在较大损害,而随着养殖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数量的增多,养殖户不得不增加与牛群接触的频率,这大大增加了人类患病的概率。
2常见牛病防治技术
2.1牛腹泻疾病防治
牛腹泻疾病是较为常见的牛病之一,当牛出现腹泻疾病时,会伴有不断呕吐症状,同时粪便会呈现出异样黄色,且伴随腥臭异味。若不及时展开救治,病症恶化会使病牛出现眼窝内陷、腹部不规则紧缩的情况,身体机能急速下降,产生继发性感染,病症严重时,部分病牛会因此脱水死亡。腹泻疾病诱因较多,牛群发育情况不佳、免疫力低下、摄取营养不足都会导致出现腹泻疾病,而在进食喝水过程中摄入的大肠杆菌和弯曲杆菌会依附在病牛肠道上进行繁殖,且大面积传播,引发腹泻疾病。同时,生长环境过于恶劣同样会使牛群爆发大范围腹泻疾病,牛舍中的污染物在潮湿环境下极易滋生出诱发腹泻疾病的细菌及真菌,因此,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及时清理牛舍垃圾,避免因环境问题导致的腹泻疾病问题。针对牛的腹泻疾病,养殖户首先要对病牛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全面排查,找准腹泻疾病的诱发因素,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治疗。当病牛出现明显脱水症状时,立即停止当天的喂食,观察一天,在此期间对其进行体液补给,时刻关注脱水症状的变化情况。当病牛恢复正常进食后,将葡萄糖、氯化钠、碳酸氢钠配比后的水溶液通过口服的方式让病牛服下,同时辅以抗生素肌肉注射,来对病牛进行抗菌消炎。若是由于大肠杆菌诱发的腹泻,可以利用温和的中医治疗方法,将取适量枸杞、黄芩、姜黄、甘草加以治疗[1]。
2.2牛皮癣疾病防治
疥癣疾病作为牛病中传染力度较大的疾病,发病概率同样非常高。发病时,病牛会出现四肢无力的情况,同时开始互相摩擦身体,这是因为疥癣会使病牛身体出现大面积瘙痒,若不及时展开治疗,病牛皮肤表面会逐渐出现脓包,且体型缩水。疥癣通常情况下由寄生虫作为主要诱因,感染范围和破坏能力大,所以,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牛舍环境,定时消杀通风,全面了解掌握牛群身体变化,当病牛身体表面出现皲裂鳞屑时,立刻对其皮肤组织进行采样检查,观察是否有虫体出现,以此来判断牛群是否患有疥癣病。疥癣病的治疗手段相对齐全,常见方法即外涂药膏,将云石及胶体硫煮沸,降至常温后添加温水搅拌,涂抹在病牛皮肤病患处,在涂抹时可以根据病牛实际患病程度来适当对病患处进行人力破口,以此来加强药膏深入范围,疥癣病治疗周期较长,外力药膏涂抹每周两次,需持续涂抹一个月方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2.3牛前胃弛缓防治
前胃弛缓属于消化类疾病,一旦发病会导致病牛无法消化分解胃中食物,食物长期积压在胃部,发酵后产生霉菌,影响消化系统正常运作。牛前胃弛缓大概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首先是原发前胃弛缓,主要是因为养殖人员在饲养时的不规范行为,饲料质量差且单一,使病牛患上前胃弛缓;继发前胃弛缓与养殖行为关系不大,主要是由病牛自身身体素质导致的,患病后,病牛食欲不振、饮水不足,导致胃部蠕动力减弱,严重时会停止蠕动,并伴随严重的低温脱水情况出现,严重危害牛群身体健康。针对前胃弛缓病症,在治疗干预时应重点提升病牛前胃收缩能力,病牛首先需要禁食,利用免疫系统的调节逐渐恢复。若病症较为严重,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开展治疗,通过药物刺激病牛胃部,促进其消化系统机能恢复。此外,可以将60毫升的龙胆酊与60毫升的陈皮酊加水混合稀释,投入病牛治疗,每日两次,一周后病牛病状可好转。
2.4牛流行热病防治
流行热病是病牛感染流行性热毒后产生的病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由于流行热病存在一周左右的潜伏期,一旦发病病症极为急促。当病牛患病时,体温会大幅增加,伴随结膜充血和水肿症状,通过对患病牛的解剖分析,现已有了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流行热病患病期间,可以对病牛注射强心针剂,并伴随注射青霉素,维持其身体养分正常流转。而流行热病引发的结膜充血和呼吸道水肿问题,需要使用后强化地塞米松与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若是胃肠流行热病,可以通过黄芪多糖与头孢噻呋钠进行治疗,每日一次,三至四天即可见效[2]。
3常见牛病预防要点
牛病的防治技术虽已逐渐成熟,但频繁的治疗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率和牛群生长质量,因此,除了病发时的治疗技术,还要明确养殖思路,增强牛病防治意识,从根本上预防牛病,减少牛病出现的频率。
3.1完善检疫管理
病毒是绝大多数牛病的诱因,对此,养殖户应该明确养殖思路,完善检疫管理模式,做到自繁自养,保证牛群生存结构的规范性。若需从外地引进牛群,应严格遵守检疫标准,并将新引牛体与原有牛群隔离饲养两个月,在疫苗接种工作齐全后进行观察,不存在患病的情况下逐渐改成混合饲养,在疫苗和饲料的采购环节,养殖户应增强防疫意识,在养殖过程中,若出现患病牛,及时将其单独隔离并加以治疗,若病牛患病死亡,及时将其带离牛舍,科学掩埋处理,避免出现大范围传染患病情况。
3.2优化消杀工作
恶劣的环境是牛病病毒滋生的温床,养殖户要时刻保持牛群生存环境的整洁,定时进行消杀工作,同时在消毒药剂的选择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避免重复多次使用同一消毒药剂,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消杀工作无法发挥作用。牛舍应保持通风干燥,且可被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消除部分病菌,对牛病预防具有不错的效果,养殖人员进出牛舍时,需穿戴专用的防护衣物,以防止感染疾病或将外界病菌带到牛舍之内,当出现病牛死牛后,及时进行隔离,并消毒灭菌,将病菌扩散的范围和传播面积降到最低,以达到防治牛病的根本目的。同时,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定时进行健康检查,对牛群中每个个体的身体参数深度掌握,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监控与分析,加强对牛病病因和发病规律的研究,将影响牛病的因素进行统一记录,落实有效的牛病防治工作[3]。
结论:综上所述,牛病在牛的养殖过程中难以避免,且种类繁多,差异明显。养殖户应增强养殖防疫意识、选择合理养殖方法,深度了解不同牛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科学合理开展牛病预防与治疗工作。通过不断完善牛病防治技术,缩短牛病治疗周期,加强治疗效果,减少牛病出现频率,从而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养殖目标,同时为养殖行业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