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研究思路

白凌鹰

南京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摘要: 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常用药物治疗方法。给予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和杀灭肿瘤,防止病情的持续进展。但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受到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容易引发毒性反应,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研制,在关注其药效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应用脂质体作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围绕着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展开讨论,探讨其研究思路。
关键词: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疗效;风险
DOI:10.12721/ccn.2021.15709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肿瘤疾病的发生,主要受到免疫、遗传以及环境致癌因素的影响,随着病情的进展,疾病的危害性显著增加,治疗难度较大。针对肿瘤疾病的防治,多种类型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持续进行。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加快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进程。在肿瘤疾病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应该兼顾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考虑药物的毒性反应问题。新型药物载体系统的应用,则是以增强药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和减少药物毒性反应为目标。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制过程中,应用脂质体载体,根据药理试验、毒理试验,分析其药学特征。

1.脂质体制剂的药学特点

脂质体为双分子层结构,是用于包裹药物的封闭囊泡。双分子层主要由磷脂组成,同时还含有磷脂酸、胆固醇等成分。根据双分子层层数的差异,脂质体分为单室脂质体(小:粒径0.02~0.08μmm;大:粒径0.1~1.0μmm)、多室脂质体(粒径1.0~5.0μmm)。在应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过程中,在脂质体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对于神经组织、骨髓、心肌的影响,进而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同时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有助于增强疗效,满足靶向治疗的需求[1]

2.脂质体制剂中的应用

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中,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对于肿瘤细胞的作用时间,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作用于肿瘤组织,对于肿瘤细胞形成杀灭、抑制作用,进而达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2]。而在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能够降低药物浓度,避免对健康组织形成损害。为了保障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安全、有效应用,在脂质体制剂的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脂质体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明确非临床研究和试验的方向,在试验中对比非脂质体制剂和脂质体制剂之间的差异性,评价脂质体制剂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针对性的改进[3]

2.1脂质体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应用,其优点在于质量可控性,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在脂质氧化的情况下,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分解[4]。该过程中,脂质体中的磷脂成分则会受到影响,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导致脂质体膜稳定性的下降。由于磷脂发生氧化,脂质体膜的渗透性降低,影响药物的渗透与流动,出现聚集沉淀的情况,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增加临床用药的安全风险。针对脂质体物理性质稳定性的评价,关注其粒径表面电荷,结合其大小、分布情况做出判断,能够反映出药物的存储状态。脂质体物理性质的不稳定,则会影响药物的储存,不利于药物的安全、有效应用。

2.2非临床研究和试验的方向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其目标是保障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增强药物疗效的基础上,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在非临床研究和试验工作中,主要侧重于脂质体制剂毒性反应程度的评估,并与非脂质体药物进行对比。在动物试验中,分析脂质体制剂在体内的流动过程,观察体内的变化和反应,评估其毒性。在血液中药物维持时间延长、药效增强以及毒性反应降低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剂量,观察用药反应,进一步评价其药效和毒性[5]

在试验过程中,根据非脂质体制剂和脂质体制剂在药效、毒性反应之间的差异,评价脂质体制剂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了更加全面的反映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药效学特点。应用不同的肿瘤模型,观察脂质体制剂在其中的应用效果,并与非脂质体制剂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到耐药株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毒理学特点,在与非脂质体制剂进行对比的同时,也要比较不同剂量对于脂质体制剂毒性反应的影响。综合以上试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参考,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获得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的抗肿瘤治疗药物[6]

结论:综上所述,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的研究,应该从增强药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和减少药物毒性反应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明确脂质体制剂的药学特点,了解其物理、化学性质,与非脂质体制剂进行对照,进行药理、毒理试验,针对脂质体制剂做出改进,进而提高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牛进波,刘冲,马伟峰,等.抗肿瘤药物个体化使用研究的文献可视化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38(19):2468-2474.

[2]郭玉娇,罗璨,邹颖.2015~2019年南京地区37家医院新型口服抗肿瘤药物利用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0,30(10):687-694.

[3]丁鑫,师红东,刘扬中.以人血清白蛋白为载体的Ru(Ⅲ)和全反式维甲酸共运输纳米药物的构建及抗肿瘤转移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0,42(10):3040-3046.

[4]朱坤,杨中澜,张晓青,等.核酸适配体介导脂质体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20):206-212.

[5]范倩倩,常青,朱珠,等.我院肿瘤患者出院带抗肿瘤药物情况及风险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9,16(05):297-301.

[6]茆晨雪,刘昭前.药物基因组学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05):46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