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猪瘟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梁澜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双凤镇畜牧发展服务中心,637252

摘要: 猪瘟病是由猪瘟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很高,一旦发生,就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猪瘟病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方面进行了介绍,归纳了猪瘟病防控的相应的建议,以此为养猪相关技术人员掌握猪瘟病的发病特点,加大对猪瘟病的诊断鉴别和防控力度,使猪群发病率减少,保证生猪养殖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 猪瘟病;诊断;防控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709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猪瘟一年四季易感染和流行,无论猪处于哪一个生长阶段,都有感染的可能性。近年来,猪瘟病已经出现了向非典型与温和型发展的变化,这使得猪瘟的临床诊断难度不断加大。

一、猪瘟病流行特点分析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猪瘟病主要发生于寒冷的冬季,在饲养管理不善,气候突变情况下,可引起该病的爆发和流行,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染和呼吸道传染。其特征是高热惊厥,皮肤和黏膜淋巴结水肿,病猪以全身广泛出血为主,一般1周左右发病死亡。如果母猪在怀孕期间感染猪瘟病毒,则在妊娠后期可造成流产,严重的会出现死亡等现象,且由于猪瘟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旦发病就会迅速传播,从而影响整个猪群健康,发病率可达80%以上。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生与猪年龄、品种、性别、季节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多以小月龄仔猪感染。由此可见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经济收益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健康猪通过接触病猪或接触携带病菌等感染物被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器等,且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其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均含有大量病毒,是猪瘟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二、猪瘟病临床症状及鉴别诊断措施

(一)临床症状

猪瘟病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发病通常表现为,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0~41.5℃,皮肤出现红斑,耳、鼻、眼、四肢内侧等部位出现出血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2~1 cm,有时可见到全身出血斑,且病猪呼吸困难,并伴随有咳嗽声或呼噜声。部分病猪会出现眼睑水肿,产生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甚至出现腹泻症状,此外,病猪的神经症状表现为四肢和尾巴抽搐、转圈、不食、共济失调等。慢性猪瘟病则表现为猪精神不佳、萎靡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病猪后期表现为消瘦、贫血和黄疸等疾病多发,最后衰竭而死。

(二)病理变化

急性猪瘟病猪体温升高达42℃左右,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皮肤和黏膜苍白,消瘦,鼻盘、耳廓和腹部皮肤有出血点。部分病猪口腔、鼻腔有大量淡黄色或白色泡沫,严重时鼻中隔黏膜出血,且部分病猪眼结膜发炎、流泪,伴随间歇性腹泻,粪便呈黑色或灰黄色,含有血液和黏液。剖检病死猪可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出血,切面呈紫黑色,且肺、脾、肝脏、肾器官等出现肿大,有出血点、坏死等现象。而亚急性猪瘟,剖检可见心肌、心外膜、心包膜下和膈肌等处有大量出血点,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灶。慢性猪瘟,发病后其病理变化与急性或亚急性猪瘟病病理变化相似,主要表现为部分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全身出现出血点,且少部分病猪伴随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灶,并伴随有淤血。

(三)鉴别诊断措施

1.临床诊断

猪瘟的临床症状与病变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相似,因此,可以根据猪的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如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脸和四肢皮肤出现瘀血或紫斑,有出血点,且部分病猪发生神经症状。剖检时可见心、肝、脾、肾等实质器官有广泛出血点和纤维素性肺炎。而部分病猪则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病猪皮肤有出血点,病程稍长的病猪发热后消瘦或被毛粗乱无光,呼吸困难。此外,如果病猪出现关节肿大、跛行等症状,临床上还需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等疾病相鉴别。[1]

2.尸体剖检

对病猪的尸体剖检是检验猪瘟病的主要方法,一般情况下猪瘟病尸体剖检表现为,脾脏、淋巴结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切面呈紫色或苍白色,质地较硬,切面有暗紫色或红褐色坏死点,且肺部肿胀,呈暗紫色或苍白色,病猪心脏表面有出血点、纤维素性肺炎,肠道黏膜也会伴随充血、出血和坏死等现象。剖检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病变部位与其他病变之间的关系。如脾脏出血或与淋巴结之间有纤维素性炎症时,可见脾边缘有出血点;如淋巴结肿大且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说明有纤维素性肺炎,因此,相关剖检人员应根据剖检特点,及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再做出诊断分析报告。

3.实验室诊断

首先,分离培养,将病死猪的血液、骨髓、脏器组织液,或组织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接种于牛血细胞培养基或血凝抑制因子(HI)培养基,经1~2周培养,可得到阳性菌落,镜检时可见胞浆内有多形核病毒粒子。其次,免疫荧光试验,取病猪淋巴结、脾脏、胸腺等组织器官制成悬液,或加两种抗原制成免疫荧光试验,可呈阳性结果。最后,血清学检查,对临床发病猪取其血清或血浆,分别与相应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作抗原进行免疫试验。[2]

三、猪瘟病的防控措施分析

(一)做好养殖场饲养管理

猪群的抗病力和免疫力可以通过饲养管理和营养均衡得到提高,因此,养猪场相关工作人员要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均衡,饲喂优质全价饲料,避免饲喂霉变饲料,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确保充足的饮水。此外,还应根据养殖场当地气候条件及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饲料配方,以此来满足猪仔生长各阶段的营养需求。并定期做好猪舍卫生工作,保证猪圈内适宜温度、湿度,加强通风,保持圈内空气清新,从而提高猪群生活环境质量,减少应激反应对猪群造成的影响。

(二)加大养殖场防疫管理力度

首先,相关养殖人员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可采用喷雾消毒,对养殖场内地面、墙壁、房顶、食槽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其次,可在猪场入口处设置洗消间,进行洗消作业,要求相关养殖人员在进入猪圈前,充分做好消毒免疫工作,并对进出猪场的人员、物资和车辆等,严格消毒,经确认健康后方可进入猪场,以免进入猪场内的人员与车辆携带病原微生物。再次,养殖场应远离居民生活区、畜产品生产区等易感区域,禁止将病死猪或受污染饲料、垫草、污水等随意排放,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加强猪场卫生消毒工作。最后,在日常生产中,还应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按规定及时做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免疫程序,积极预防接种猪瘟疫苗,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及时掌握猪群免疫情况,从而提高防疫水平和猪群对猪瘟病的免疫力。

(三)做好猪瘟免疫监测工作

做好猪瘟免疫监测工作是防止猪瘟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在猪瘟免疫监测中普遍采用血清抗体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及养殖场猪只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实际感染状况。因此,需要相关饲养人员对疑似感染仔猪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对猪瘟抗体阳性猪群进行监测,从而对感染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依据。[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养殖场规模化日益扩大,猪瘟对养殖场经济利益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为保障养殖场经济利益,在实际生产中,相关饲养人员应控制猪瘟传染途径,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并注意做好对养猪场的饲养管理,尤其是对妊娠母猪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反应,并定期消毒,防止病原污染。此外,还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猪群的免疫接种,在生猪发生猪瘟发生时要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疫情蔓延。

参考文献

[1]. 甘立新.猪瘟的症状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1(6):93,102.

[2]杨慧君.浅谈猪瘟流行新特点与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5):51.  

[3]刘晓霞.猪瘟和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和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