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超声介入专业发展迅速,操作技术日趋成熟,诊疗领域不断拓展。其中,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快速发展[1]。从过去的盲目穿刺逐渐发展到了现如今可直观看到的阶段,也成为了当代麻醉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有利于控制血压、提高操作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更少等[2]。就肩关节镜手术来说,由于肩关节手术体位较为特殊等各种原因[3]。因此,在手术中需要采取全麻来减少患者循环功能影响,降低手术风险。但随着对人体疼痛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选用了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以此达到理想镇痛效果[4]。本研究对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自本院的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期间进行了肩关节镜手术的66例患者,将其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全麻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3例。全麻组: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45±10.25)岁;联合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4.65±11.4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可全身麻醉且ASA属I~II级;(2)年龄18-70岁;(3)未患有其他恶性疾病;(4)患者家属了解并愿意参与本研究,且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心肺凝血等功能异常;(2)患者局部或全身有炎症;(3)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全麻组做好术前准备后,对其采取全身麻醉法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协助麻醉师进行控制性降压等。联合组则采用局部麻醉法进行手术。利用超声仪器扫描精确定位神经周围,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神经附近,通过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实现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麻醉。两组患者术后皆实行6h、8h、12h的VAS疼痛评分。将疼痛分为10分,0为无痛;10分最痛;0~10分间表示不同程度疼痛。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h、8h、12h的疼痛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8h、12h 的VAS评分,发现联合组不同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6h、8h、12h的VAS评分比较(x̄±s)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超声医学的深入发展,超声科里许多先进仪器、先进技术的出现使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应用领域上不断突破自我[5]。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显像观察外周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并在超声实时、动态引导下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精准地实施神经阻滞。这避免了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阻滞效率、完善了镇痛效果、减少麻药用量、缩短麻醉药物起效时间、降低对患者病理生理的影响、为患者节约了医疗费用等[6]。从本次研究中看,联合组术后不同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全麻组(P<0.05),表明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手术后镇痛效果优秀。
综上所述,肩关节镜手术下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显著,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低,在临床中的适用范围也应更广。
参考文献
[1] 姜慧丽, 武茜, 汤洋, 等. 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32(12):1192-1195.
[2] 戴晓雯, 李鑫, 王江. 肩胛上神经阻滞与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的Meta分析[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34(6):568-574.
[3] 刘涛, 罗太君, 陈玢, 等. 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结核手术中的作用[J]. 中国防痨杂志, 2019,85(4):430-433.
[4] 刘永贤, 黄源, 李琼灿,等. 超声下臂丛神经加肩胛上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6):821-824.
[5] 孙世宇, 郭建荣, 赵宏程, 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61(5).
[6] 刘冲, 董龙, 张德利, 等. 右美托咪定与瑞芬太尼静脉复合对臂丛阻滞下老年肩关节镜手术VAS评分、BIS值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