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瘟病相关概述
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但以1~3月龄仔猪和育肥猪多见。临床上以高热、出血、皮肤有出血点、淋巴结水肿和纤维素性肺炎为特征,该病传播迅速,可在短时间内感染数个地区,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达率 70%~ 80%,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二、引发猪瘟病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养猪户缺乏对猪瘟病毒的了解,为降低养殖成本,采取自产自销的大规模饲养模式。在饲养过程中管理差,经验不足,缺乏消毒意识,养殖环境脏乱,病猪得不到及时处理,使得疫病在猪场蔓延。此外,部分养猪户过于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成本,在饲料中添加过量药物,这种错误做法不仅不利于生猪健康生长,还会增加猪瘟病毒的感染风险与传播速度。我国猪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使用大量抗生素,致使猪群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有害菌增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受各种病毒感染而引发猪瘟。另外,由于部分养殖户缺乏疫苗免疫知识和意识,导致疫苗接种不到位或免疫程序不科学等,这些问题都会增加猪瘟发生概率及传播速度。
二、猪瘟病的流行特点
猪瘟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单链、小分子 RNA病毒,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能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猪,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猪体内可存活数年,日常使用消毒药物对其有杀灭作用。猪瘟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当猪与猪瘟病毒携带者接触后,猪瘟病毒就会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而此时感染猪体的免疫系统会对病毒进行免疫。当猪仔在感染猪瘟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1~2周,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其中在感染猪瘟后,妊娠母猪会出现流产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病猪死亡。猪瘟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以及气候骤变季节,通常情况下,猪瘟在多个地区都有发生,其中北方地区为高发区域。此外,生猪与病猪、病禽以及病马等密切接触也会导致感染,该病传播途径复杂多样,除了直接接触性传染外,还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被污染的车辆、工具等进行传播。【1】
三、猪瘟病临床症状及鉴别诊断
(一)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通过观察病死猪的体温变化来判定。急性猪瘟的典型症状为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眼睛出现明显分泌物,皮肤溃烂、流脓,皮肤出现出血点或紫斑。症状较重猪会出现短期急性死亡,症状较轻猪后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食欲和精神均恢复正常,但体质变弱,被毛粗乱,成为僵猪。部分病猪则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粪便呈糊状或水样,颜色由深黄色到浅绿色不等。若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同但病猪体温升高的现象不明显,则需通过剖检进一步诊断。慢性猪瘟病的典型症状为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食、消瘦、发育不良等。
(二)病理变化
患猪瘟的病猪,常表现为急性死亡。急性发病的病猪,其体表有明显的出血点,主要是在胸部、腹部、四肢内侧皮肤、耳根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呈现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急性死亡的病猪还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者是废绝等症状,若情况严重,病猪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另外,部分病猪还表现为全身出血症状,如流鼻血、呕吐、腹泻等,若不及时治疗,这些症状会持续出现直至病猪死亡。慢性猪瘟发病后,其病理变化与急性猪瘟类似。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部分病猪还会出现肝脏肿大,颜色变成土黄色或棕褐色;肾脏肿胀,呈现灰白色;肺脏严重肿大,呈黑褐色或者是暗灰色,并伴随有淤血。【2】
(三)鉴别诊断措施
1.临床诊断:猪瘟在临床上具有以下症状:病猪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不食,呈脱水状态,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此外,感染病猪会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出现出血性炎症反应,有浆液性或血性渗出物,个别猪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及耳下发紫,眼结膜充血、水肿,鼻、耳、四肢等部位出现小点状出血,且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另外,少数猪会出现腹泻或便秘。以上症状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猪进行隔离检查,对其血液和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确定是否有感染,若实验室诊断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该猪群中存在猪瘟病毒感染。
2.尸体剖检:剖检是诊断猪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情况下,猪瘟剖检病变表现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病猪全身浆膜有出血斑,肌肉有出血点,脾脏肿大并伴随有淤血,呈暗红色。此外,病死猪肾脏表面也会伴随有出血斑点。如果猪瘟呈慢性感染,病猪会出现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以及胸腺肿大等症状,并伴随化脓性胸膜炎、肺炎等症状,然后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再做出诊断分析报告。【3】
四、猪瘟病的防控措施分析
(一)加强饲养管理
随着集约化养猪的不断发展,该病在我国养猪业中的流行有明显增加趋势。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节多发,对生猪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猪舍卫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给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及时淘汰病猪、弱猪,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消灭苍蝇、蚊子等寄生虫和微生物,以此来降低传染概率。另外,要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均衡,饲喂优质全价饲料,避免饲喂霉变饲料,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确保充足的饮水。为进一步预防猪瘟的发生或减轻猪瘟带来的危害,相关养猪户应经常对猪群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并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根据饲养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每年定期进行猪瘟抗体检测,以此来降低猪瘟病传染几率,提升养殖户经济效益。
(二)做好消毒管理和免疫程序
在猪瘟病的防控中,猪户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以此来杀灭传染源。清洁时要保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合理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猪舍内外进行消毒,可选用碱性消毒剂、氯制剂或戊二醛等消毒剂,严格控制消毒剂使用浓度和消毒时间。此外,为防止猪瘟病发生,应坚持自繁自养,猪从引进到出栏前1个月,不能从疫区引进种猪和仔猪,在流行季节,应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根据当地流行毒株和疫苗的抗原特性,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此外,为防止发生疫情时来不及做免疫接种,应在无猪瘟流行的季节时做好免疫,尽量避免与猪瘟流行猪接触,在生猪出栏后或新购进生猪时,也应进行紧急接种与常年不免工作,并建立好生猪免疫档案,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一猪一针原则,做好消毒工作,确保疫苗注射的有效性。
(三)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
目前我国猪瘟免疫程序执行的是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免疫程序,加强对各种疫苗的质量监督检验,及时淘汰质量低劣疫苗,并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对新引进种用母猪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对于种用后备母猪和种公猪应定期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对患猪瘟的种猪或后备母猪应及时淘汰,以防传递疫病,并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感染猪仔,要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病的蔓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特点。猪瘟的诊断和防控措施是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控的关键所在,在对病猪进行治疗时,应加强对猪瘟的研究与探索,并针对不同发病阶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根据猪瘟的流行特点和猪群免疫情况合理安排免疫程序,选择正确有效的疫苗,在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时应注意严格控制病猪流动,做好消毒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猪瘟疫情应及时进行确诊与防控措施,以免贻误病情给养猪户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邱嘉禧.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控措施.【J].畜禽业.2021.06.071.
【2】曹广芝,赵鸿璋 .猪瘟及猪圆环病毒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控 .【J].中国猪业.2013.02.012 .
【3】吴瑞通 .猪瘟与猪蓝耳病混合感染防控措施 .【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04-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