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肉牛是我国养殖行业重要的畜类品种之一,具有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口感好等鲜明优势,获得了诸多家庭养殖场的青睐和欢迎。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农副市场中对于牛肉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如何提高肉牛饲养效率,如何规避肉牛养殖中潜在的疾病侵害风险,成为了诸多养殖户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谨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如下几条综合预防策略建议。
1科学选择养殖场地
家庭肉牛养殖时,要特别关注养殖场选址问题,选择的场地应当与村寨、干线公路、学校等保持一定距离,通常不少于500m,且要避开河流、水库等的上游,防止肉牛疫病危害公共健康。养殖场内要通水、通电、通公路,水质要保证清洁,达到国家规定的人畜饮用水标准,防止水质脏污造成肠胃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疾病。场地内部应当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牛舍中要配置专门的喷雾消毒设施、消毒池设施,方便日常消毒场地,阻断细菌病毒传播途径。牛舍日常养殖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因此还要建设专门的集污池、排污沟等,结合牛舍规模及牛存栏量调整收集池的容量。为防止外部疾病入侵,新建养殖场还应与其他养殖场保持至少100m的间距,牛舍区域与病死牛销毁点、隔离治疗室之间,也必须空开300m以上的距离,以防止肉牛之间交叉传染。
2加强肉牛引进管理
肉牛引进环节是疫病综合预防的关键环节,控制不当很容易引进带病肉牛,造成疫病的大规模传染。因此,在引牛前务必要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办理调运手续,经登记批准后,选择具备养殖售卖资质的场所购买小牛,买回后还要请当地卫生部门检疫,经过部门内兽医的系统检查,开具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进场。检疫不合格的肉牛应当集中起来,统一执行无害化处理程序。检验完毕后进入家庭养殖场,按照规定隔离饲养28d,中途跟踪观察肉牛的精神状态、外观情况等,确认无异常后请专业技术人员再次检查,复核合格并消毒后送入牛场养殖。对于存栏量在50头以下的家庭养牛场,推荐采用分区养殖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划分母牛、怀孕母牛、育肥牛牛舍[1],单独设置犊牛保育区,根据牛群的不同生长需求提供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降低混养造成的母牛流产、犊牛受伤风险,体现科学管理理念。
3保持牛场环境整洁
要加强牛场内外部环境的消杀清洁力度,场地可以使用3%的强力消毒灵消毒,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即可,牛体可以采用百毒杀消毒,以防寄生虫、病菌的繁殖生长。在肉牛出栏之后,也要及时清理和刷洗牛棚、牛栏,并且进行熏蒸消毒或紫外线消毒,消毒要尽可能覆盖整个场地,避免留下卫生死角。消毒所用的药剂应当随用随配,严禁出现相互混用的错误行为,避免削弱药效或者产生毒性。出入牛场的车辆、工作人员等也必须按规定消毒,采用消毒池、喷雾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方式科学消杀,防止消杀不彻底造成的病菌携带传播隐患。日常管理时也要定期盘点消毒药、生石灰等物资储备情况,备好防护服、手套,以便随时进行紧急消杀。每年春秋季节是牛流行疾病高发季节,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消毒次数,使用2%火碱、来苏等进行消毒。若日常养殖过程中出现病牛,还要及时隔离并彻底消毒,消毒后的牛舍最好搁置1周再行使用,最大限度消除疾病传播隐患。牛场内严禁饲养犬、猫等动物,防止动物携带传播疾病。
4及时进行药物防治
寄生虫和疾病是影响肉牛健康的主要因素,要结合其生物习性、流行特征进行科学的药物防治。其中牛炭疽病多为急性型,可在1~2天内出现全身战栗、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症状,家庭肉牛养殖时要特别关注,选择4、5月份组织肉牛接种无毒炭疽疫苗。牛猝死病主要由魏氏梭菌感染诱发或缺硒诱发,养殖环节要及时进行魏氏梭菌苗的接种,科学补充硒元素,降低疾病爆发概率。牛口蹄疫流行快、发病急且危害极大,经过2~7天的潜伏期后,会迅速出现水泡、红色烂斑等症状,成年牛病死率仅有1%~3%,但对犊牛危害极大。要根据当地流行病爆发规律选择药物防治,常用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等,每公斤体重用量控制在0.5~1mL即可。寄生虫病防治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驱虫药物种类,其中牛肝吸虫推荐肝蛭净,胃肠道线虫推荐丙硫咪唑[2],每年春秋季节、冬季进行预防性药物驱虫,以防寄生虫入侵。此外还要加强体外寄生虫的预防管理,日常做好牛舍的清洁打扫,尽可能保持卫生。
5做好日常疫情监测
除场址选择、药物防治、环境保洁问题外,家庭肉牛养殖过程中还应给予疫情监测更多关注,通过动态化、持续化地观测肉牛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并做好隔离与应急处理,防止疫病的大规模扩散。要建立专门化的肉牛免疫和疫情监测档案,妥善记录疫苗厂家、种类、批号信息,标注好免疫时间,对接种完疫苗的肉牛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补打疫苗,确保疫苗效用的发挥。日常饲喂时也要实时观察牛群状态,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消毒,牛场周边发生疫情后,也要加强应急防护,避免病毒传入。春秋季节是牛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最好在每年3、4月份,8、9月份进行抽查检疫,通过抽查及时发现异常和风险,单次抽检率应当达到20%以上。新生牛犊本身的免疫力较弱,家庭肉牛养殖时要特别加强关注,对于结核病检测阳性,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肉牛,要严格隔离饲养,若期间有犊牛出生,还要立即使用3%~5%的来苏儿溶液消毒擦拭,然后送入犊牛牛舍隔离饲养,隔离时长为6个月,满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检疫一次,合格后方可送入牛舍饲养。
6科学开展饲喂管理
科学的饲喂管理能够增强肉牛免疫力,降低其患病风险,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把控和研究。要做好牛舍温度的调节与监测,夏天温度较高,要及时通风,必要时洒水降温;冬日平均气温较低,要做好保暖,安装门帘挡风,将室温维持在8~25℃范围内,切实提高牛群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喂食的草料应当妥善存储防止霉变,指定专人从事饲喂工作,跟踪观察牛群进食情况。同时采用定时饲喂模式,通常早上5时、下午5时分两次上槽,若人力允许,还可以在夜间进行1次补喂,先喂食少量干草、秸秆,再喂食拌料[3],饮用水温度要适宜,以15~25℃为佳。此外,粪便污物是传染寄生虫疾病和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重要渠道,清理不及时、不到位很容易给疾病的大规模扩散埋下隐患。因此每日管理时,应当将干粪收集起来统一运至集粪棚,加入木屑、烟杆粉末等掺和均匀,通过腐熟杀死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实现有机肥还田还土。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疫病综合预防是提高家庭肉牛养殖场经营效益的必经之路,实践中务必要给予充分重视。要科学选择养殖场地,加强肉牛引进管理,新引进肉牛必须按规定进行暂时性隔离,经检疫合格、观察合格后方可混养。同时保持牛场环境的整洁性,做好日常的通风、消杀管理。结合疾病流行特征给予必要的药物防治,加强日常的疫情监测,科学开展饲喂管理,为肉牛养殖效益的优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懿.肉牛养殖场疫病综合预防[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3):158-159.
[2]杨昌兴.家庭肉牛养殖场疫病综合预防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22(11):90-92.
[3]王吉忠.肉牛养殖场疫病综合预防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