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用水量要比居民用水量和农业用水量多。目前,多数工业废水污染以及农业用水受污染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污染物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在检测的过程中对水质检测结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1、水质检测设备管理要点
测量范围会影响检验,如果检测值不在范围内就会造成检验数值失衡,影响水质监测结果。仪器灵敏度下降会造成水质污染物质的检测结果不够准确,严重影响配置检测试剂的效果,会造成检测失败。在日常操作中,要规范检测人员的操作过程,尽量减少检验失败的次数,保证实验数值的准确性。为了加强水质监测效果,要选择具有数据支撑的标准物质,规范水质检测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不要因为细小环节的失误而导致检验失败。对于检测结果不要只进行一次检测就得出结论,应该经过多次精准测量再计算出结果。结果出来后,要进行多次对比实验,经过反复测量才能保证数值的精确度。
2、水质检测的分析方法
2.1化学分析法
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的方式。在这样的分析方式,基本上是需要对样品当中的检测物质的化学反应,进行特殊表现处理。例如,对于水质的pH值、颜色以及浑浊程度进行分析,以此基于参与反应的一直物质量,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化学反应当中的实际规律内容。在这样的分析下,计算出检测对象的实际浓度以及质量。在这样的化学分析方式下,可以实现高精度、重复性的监测分析效果。但是,会由于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对于反应要求比较高,因此会导致检测当中的成本比较高,甚至会导致二次污染的情况出现。
2.2络合分析方法及沉淀分析方法
络合分析方法主要依据络合物的稳定程度进行反映物质类型的判定,采用特殊种类的滴定液对分析样品进行滴定分析,通过滴定液的消耗量核算试样中某种物质的含量,从而实现对物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关键是通过显色试剂的显色进行判断,但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干扰,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滴定液和显色试剂,以提升反映的选择性。
2.3物理分析法
依赖于物质的物理特性来进行分析,具体来说通常分为对样品施加物理影响和不施加影响两种方式。对样品施加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样品进行加热、加电和加光照等,然后分析样品对这些影响的响应,从而根据物质的物理参数如比热容、电导率和透明度等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物理分析法可以快速对水质进行比对,却无法对其中成分进行辨识,以及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因此该类方法目前已不常见。
2.4色谱分析法
对于水中的微量化学污染物的检测,色谱分析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常应用于测定水中微量酚、苯系物、农药残留等。但用于色谱分析的检测仪器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对检测环境要求也比较高,价格昂贵,较基础的设备如液相色谱价格也在10万以上,通常还需要联用质谱仪等更加昂贵的设备,因此一般的单位不具备检测能力,色谱分析不足以满足环境水质在线检测的需要。
3、水质检测的设备管理及分析过程控制方法
3.1设备管理方法
1)对仪器设备进行周期检定
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条件的不同影响,使得仪器设备的准确度有多下降,检测数据失去其代表性意义,而对仪器设备进行周期性检定,能提高仪器设备的准确度,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 )对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
为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和结构超常发挥,要经常对水质监测的仪器、设施等进行必要的检定或校准,进行科学合理的保养维护,确保仪器设备实效性和稳定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试验室觉得,只需展开了按时检定或校准,仪器开具的数据信息就一般不会有误的,因此,便不再重视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实际上,因为操作步骤、自然条件、使用次数、实验试剂水溶液环境污染等危害,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并不能保证检定或校准状态下的不断真实度。鉴于以上状况,试验室需要对水质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开展期间核查。以电子分析天平为例子,这也是试验室常见的称量物质质量的仪器,在日常测试中,应用的次数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也容易遭受被称重化学物质的污染,除此之外,负载秤重或是错误操作,也容易影响天平秤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期间核查,以确保秤重的准确性。在指定时间间隔内,对仪器设备开展期间核查,就可有效防止与防止仪器设备发生不过关难题,确保水质检验结论精确性、实效性。为了减少因为仪器可靠性转变所造成的结论误差,对极为重要的检测仪器在2次周期时间检定(校准)中间,开展期间核查,能提高在2次校准期内校准情况的可信度,使之达到监测工作规定,确保监测结果的品质。
3.2严格规范采样和检测过程
为了防止环境现场因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水质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等情况,要确保水质分析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检测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标准予以采样,确保采集水样代表性。同时,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以检测规范为依据,强化采样和检测过程,且人员要定期培训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强化检查能力,防止操作失误等情况,以有效保证环境现场对于检测水质分析相关数据所具有的准确性。
3.3加强水质样品送检
水质样本送检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进行分样工作,要求质量管理室统一分样所上交的采样记录以及样品,并依次表明样品编号。二是清点样品,及时填写检测点位、项目以及检测项目等样品记录,并贴好密码标签,防止结果错位。三是,完成上述步骤后,对人员予以交接样品、分样任务单,便于进行工作,确保全程记录准确性,防止因环节导致误差。
3.4对环境监测的全局质控
为有效确保环境监测的质量,我们不仅需要采取以上措施,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环境监测全局性的加强。第一,就全局观念进行入手,对环境监测整体的目标进行确定,设计实施的流程,制定相关环境监测实施的计划。第二,对环境监测的情况进行分析,监测重点主要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由经验丰富人员进行负责。
3.5对报告质量的检查控制
要求不同人员负责数据责任审核、复核、数据分析,经过制定完善的制度,避免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在通过审核之后,要求有关负责人签字进行确认,以有效的确保数据材料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说数据有着异议,我们应该需要进行核实,严处责任。
3.6标准物质的控制
标准物质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具有一个或多个足够均匀的特性值的物质或材料,作为分析测量行业中的“量具”,在校准测量仪器和装置、评价测量分析方法、测量物质或材料特性值和考核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结束语: 为减少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应加强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控制,可以通过统一分析方法、仪器设备的矫正、提高检验人员检测能力、检验结果和数据的处理等措施来保障水质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水源,确保人体的健康和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颖琪.浅谈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8(25):36—37.
[2] 王晓君,姜峰,吕利雪.浅谈水质监测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广州化工,2013,09:179-180.
[3] 李原.浅论水质检测的过程与水质检测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7(1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