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猪繁殖障碍性疫病诊断与防治分析

姜警予

明水县通达镇政府,黑龙江明水,151762

摘要: 近年来,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迅速,尤其是猪的养殖数量逐渐增加。但各种疾病也接踵而来。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影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会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基于常见的猪繁殖障碍性病类别,从疫苗接种、疫病监测、定期消毒、科学饲养、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出发,详细对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探究,以供借鉴。
关键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疾病诊断;综合防治
DOI:10.12721/ccn.2024.1571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猪繁殖性障碍疫病主要表现症状为母猪返情、久配不孕、母猪流产以及产死胎等现象。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不仅会导致猪养殖户承受较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威胁我国猪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如何高效率、精准化地诊断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并探明发病原因,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预防并治疗已成为当前猪养殖产业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故积极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1常见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1.1 猪瘟

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幼年猪。幼年猪感染猪瘟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和腹泻等,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母猪感染猪瘟后会出现流产、妊娠中断和胎儿畸形等情况。这些情况对母猪的繁殖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母猪在感染猪瘟后还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肢体不协调和腹泻等症状,进一步加剧疾病的严重性。

1.2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是由PPV病毒引发的疾病,对猪只健康具有严重威胁。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妊娠母猪易发生感染。一旦妊娠猪感染猪细小病毒,常常会出现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妊娠母猪会出现流产、死胎等症状。即便有些妊娠母猪能幸存下来,它们产下的仔猪也极易死亡。这是因为猪细小病毒会直接影响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使其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袭。同时,仔猪感染后也往往会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皮炎等症状,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1]

1.3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神经症状和死亡等。不同阶段的猪表现的症状并不相同。对于仔猪来说,感染后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四肢痉挛、呕吐、腹泻等,体温可能会达到41℃以上,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死胎等症状,影响母猪的繁殖能力。

1.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会对猪的繁殖和呼吸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同时在猪群中传播迅速,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一般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猪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病毒侵入猪体后破坏了猪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导致猪只无法正常进行呼吸和免疫反应。

2诊断基本流程

2.1初步诊断

了解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发病原因后,可以结合患病猪所呈现具象化临床症状对其进行初步诊断。如由猪细小病毒引发的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未怀孕母猪患病后会出现发情不正常、久配不育的情况;妊娠期母猪患病会导致胚胎死亡并被母猪吸收;怀孕后期患病母猪会出现流产、产下死胎、弱胎的症状。由弓形虫诱发的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经过3~7d的潜伏期后患病猪会出现与猪瘟相似的症状,即体温急剧升高、精神及食欲不振、后肢无力等。随着病情的愈发严重,患病猪身体部分皮肤下层会出现紫红色斑点,怀孕母猪患病后会出现流产、产死胎的症状。除此之外,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表现还包括仔猪成活障碍,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能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通常在产下1~3d后死亡。

2.2确诊

通过临床症状诊断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专业性与科学性较低。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探针、微量样本血清等,结合生物学特征能够较为精准地确定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发病原因与致病因素,从而为后续的疫病诊断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2]

3针对性防治措施

3.1切实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疫苗是猪繁殖障碍性疫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接种疫苗后猪体内会产生抵御疫病的抗体,以降低猪患病概率。在猪养殖过程中,应当根据地区规定及相关养殖规划等到指定地点或在防疫人员的协助下为猪接种疫苗,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在疫病高发期来临之前完成疫苗接种。同时,把握好疫苗接种的类型与周期,尤其要接种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等疫苗这些病会危害全部猪群且致死率较高,避免因病原感染等诱发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此外,要规划好疫苗接种频率与时间,进而发挥其对疫病的防治作用。

3.2重视药物防治

现阶段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在猪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药物防治措施,避免猪因感染病毒、细菌等出现繁殖障碍症状。在猪生产前1周与后1周,在饲料内拌入250mg/kg的金霉素与土霉素,猪生产后肌肉注射阿莫西林。针对仔猪群,需要在仔猪断奶后开展猪障碍性疫病防治工作,主要方法为在饲料内添加150~200mg/kg的金霉素、土霉素,在饮用水内添加适量的阿莫西林,用量约为500mg/L。因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会引发继发性感染,可以对猪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同时加大饮用水及饲料的更换频率,保证饮用水及饲料清洁无污染,可以有效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发生概率。

3.3加大疫病监测力度

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发病原因复杂,且危害程度较大,一旦猪感染疫病便会快速传播扩散,导致猪繁殖力下降甚至不繁殖,使得养殖户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需要加大疫病监测力度,实时掌握猪生长情况,尤其要注重对仔

猪、怀孕母猪的看护,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疫病的因素,并在相关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掌握疫病发病规律、主要特征等。同时要在防疫人员的支持下对猪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对抗体不达标的猪要积极进行补免,提升猪抵抗疫病的能力,从而保证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控制、及早消除。

3.4定期清洁消毒

圈舍卫生环境不佳、通风不良、温湿度不适宜等,会导致猪抗病能力降低,加大猪患病概率,并滋生细菌与寄生虫,从而诱发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为此,需对圈舍进行定期清洁消毒,选择对猪呼吸系统及身体机能无危害的消毒剂,控制好消毒剂的用量与浓度,进一步完善圈舍清洁、消毒、通风设施,在合理控制圈舍温湿度的基础上消杀病毒、细菌、寄生虫及携带病原体的老鼠等。同时,做好圈舍内部的隔离,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尿液,避免其污染饲料造成猪中毒。此外,按照防疫相关规定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健全防疫设施,做好圈舍卫生管理,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尿液及杂物,保证圈舍内温湿度适宜、通风情况良好,可以通过避免细菌、病毒滋生有效防治猪繁殖障碍性疫病[3]

3.5科学饲养

饲养方法会影响猪健康状况,猪过于肥胖或消瘦都会影响其繁殖能力。为此,应保证饲料、饮用水的质量,定期检查、更换饲料与饮用水,避免饲料霉变、饮用水受到病原体污染。同时,科学进行饲料配比,可适度增加能够提高猪免疫力、抵抗力的益生菌、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进而通过科学饲养降低猪患病概率。

结论:综上所述,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主要由病毒传染、细菌传播、饲养不当、寄生虫感染等引发,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因此在诊断前需了解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基本类型及发病主要原因,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实验室诊断技术予以确诊。

参考文献:

[1]王青科.探究繁殖障碍性疫病在猪养殖中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业环境,2023,(04):54.

[2]尹晓华.繁殖障碍性疫病在猪养殖中的诊断防治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2,(10):248-249.

[3]王锡祯,高国平,王泽华.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现场诊断及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22,(0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