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何平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太平镇畜牧发展服务中心,637200

摘要: 猪链球菌类疾病是由于人类以及牲畜遭受到一种或者几种细菌的共同感染而出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猪链球菌病的传播蔓延不仅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某些链球菌病的血清型还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患者的体温异常、败血症、关节炎等。本文分析了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病理学变化、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目的是为防止猪链球菌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DOI:10.12721/ccn.2024.15710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猪链球菌病是由C、D、F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在人群中以及牲畜中的传染性均相对较强,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猪链球菌病病原分析

猪链球菌是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的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其在常规琼脂上的生存能力并不理想。然而,在富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经过24小时的精心培育,能长出直径约1毫米的灰白菌落,表面平滑如丝,边缘清晰,中心微微隆起,周围环绕着明显的α-溶血环,呈现出半透明的质地。再经48小时的培养,菌落周围会微微显现一层薄薄的黏液状沉淀,色泽淡雅,似青翠的草绿或浅灰。借助光学显微镜,猪链球菌的形态各异,有的像球体,有的则呈现椭圆形状。它们独立存在,也可能成对或形成短小的链状结构。但是,这种细菌并不具备形成芽孢的能力,除某些D群链球菌以外其余均无鞭毛,但有荚膜,这是它们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标志。基于不同的生物学标志,链球菌种类被划分为繁多的分类体系:依据革兰氏染色反应,它被区分为20个独特的血清型;而荚膜抗原的多样性则进一步细分为35种血清型(涵盖1至34型以及1/2型)。在猪体内,链球菌的流行株主要包括1至9型、14型及1/2型,其中1型、2型和7型尤为常见,尤其是SS2,其地理分布广泛,且具有极强的致病力,频繁的在临床样本中被检出,对猪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值得注意的是,猪链球菌不仅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也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病源,全球范围内都报告了SS2和SS9感染人类的病例。SS2主要通过消化道和伤口途径传播,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挑战。在临床实践中,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往往源于多种血清型的混合感染或是相继侵入,复杂性不容忽视。

SS存在于大气、土壤、水源、尘埃以及家禽和人类的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和排泄物中,展现出对环境的显著适应性,尽管如此,它对湿润高温和干燥环境较为脆弱。在60℃的温度下保持半小时就足以摧毁该菌,而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两小时也会导致其死亡。在沸腾的水中,该菌会瞬间失活。常见的消毒剂,例如0.1%的新洁尔灭、1%的煤皂酚、2%的石炭酸等,只需消毒3至5分钟,都能有效地消除这种细菌。

二、猪链球菌病临床表现

综合分析病发状况,多数染病的幼猪出现全身颤抖的现象。体温检测显示,它们的体温普遍升至42℃,最高可升至43℃。呼吸频率加快,每分钟可达80次,心率也提升至90次/min。病猪的食欲逐渐减退,显得极度消沉,不愿在栏舍内活动。观察到它们的四肢或某一侧肢体的关节肿大且伴有明显疼痛,接触时猪只呈现步态蹒跚,或者蹄部避免接触地面。部分病猪四肢出现麻痹,无法正常行走,甚至出现瘫痪,伴有严重的神经性症状,头部固定朝向一侧,并在栏内不断转圈。观察到病猪的眼球结膜呈现红润状态,伴有显著的眼睑肿胀,眼角不断分泌大量泪液,同时鼻腔显得干燥。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症状。在濒临死亡之际,口部张开,足部呈现弓形反张,四肢做出类似游泳的不自主动作。耳朵、下巴、腹部、会阴以及四肢末端的皮肤上,可以发现紫红色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出血斑点。它们的背部毛发蓬乱,生长状况欠佳,随着病情恶化,病猪最终因极度虚弱而亡。

三、猪链球菌病的诊断

(一)普通诊断检测技术

普通诊断检测技术涉及细菌分离培养、镜检等,这些方法实施简便且经济实惠。通过采取病死猪的生物样本,如肝脏或肾脏等器官,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中将其接种到血琼脂培养皿中。随后,培养皿在37 ℃的恒温环境中静置24至48小时,其间可能会滋生出猪链球菌的生长群落。这些菌落显现半透明的外观,色泽偏向灰白,其形态近似于卵圆形,整体隆起,表面平滑无糙。此外,亦可将样本制备成切片,采用革兰氏染色进行显微镜检查。若观察到单独存在或成对出现的球形细菌,并且经过染色后呈现紫色,即可确诊为猪链球菌病。

(二)分子生物学诊断

猪链球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手段丰富多样,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基因芯片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分子伴侣技术(Gpn60)、核糖体分型技术等。李建达等设计了一套针对猪链球菌2型的特异性CPS2J基因引物,开发出了一种实时荧光定量PCR策略,其最低检出阈值达到了1.0×101拷贝/μL,重复性实验的变异系数在0.37%至0.63%之间,证实了这种方法具有极高的敏感度、精确性和稳定性,特别适用于快速识别猪链球菌2型。[1]尽管这些生物分子诊断手段在特异性上超越了传统血清学方法,对技术和设施要求较高,且操作过程相对复杂,目前尚未广泛用于临床检测,但它们在血清型鉴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三)基因芯片技术

DNA微阵列(基因芯片)是微阵列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关键运用,其主要任务是对生物体内核酸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将数以千计的核酸探针固定于一个支持介质上,随后利用荧光标签系统,使目标核酸分子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形成绑定。在检测过程中,通过解读荧光信号的强度,可以提取出猪链球菌的遗传信息,进而有效地执行其毒力基因的检测和解析工作。

四、猪链球菌病的防治

(一)保证整个圈舍的养殖密度适宜

确保圈舍的饲养空间合理,一般断奶小猪所需面积为0.26至0.28平方米,生长猪需0.6至0.75平方米,育肥猪需0.85至0.95平方米,而母猪则需1.8至2.5平方米的空间。[2]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要平衡通风和保温的需求。在通风前,应先提升猪舍温度2至3℃,防止温度骤降导致猪只受冷应激。夏季和秋季,加强通风是关键,全部通风口应开启,每天进行2至3次空气循环,以提升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改进清洁方式,提倡使用机械化清粪和干湿分离技术,定期清除粪便,保持猪舍清洁,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并控制湿度在40%至42%之间。此外,应避免混养来自不同来源、不同年龄段的猪只,且不应轻易从外部引进种猪。

(二)妥善处理病猪

猪链球菌作为一种潜在的病原体,各种品种和年龄段的猪都可能遭受感染,特别是21至35天断奶的幼猪,其敏感性尤为突出。然而,随着仔猪的成长,它们对猪链球菌疾病的易感性会逐渐减弱。此菌不仅局限于猪,还能侵袭猫、马、鸟类等多种动物,并且能跨越物种界限感染人类,特别是那些频繁与猪接触的人,如农民和兽医,他们在日常操作中可能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因此,猪场工作人员需对所有猪只的健康状况进行细致的监控,一旦察觉到可疑的病例,应迅速隔离并定期使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疑似病例的食槽和饮水器进行消毒。猪舍内的粪便和其他排泄物必须集中管理,以防止疾病传播。在确诊病情后,必须立即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死亡或治疗无效的病猪,应采取深埋或焚烧等手段进行安全处置,以防病原扩散。

(三)做好疫苗预防接种

猪链球菌病可在全年的任何时间出现,但在温暖的夏季和秋季尤为常见,具有地域性爆发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多样,包括动物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通过受损皮肤和媒介昆虫。新生小猪可能通过脐带接触病原,而不当的器械消毒,如剪牙、断尾、去势和注射,也可能导致感染。患病的妊娠母猪的子宫和阴道排泄物可能携带病菌,进一步传播给仔猪。为防止猪链球菌病的再发,疫苗接种是必要的策略。例如,可使用多价链球菌灭活疫苗,于母猪分娩前25天,每只注射5毫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小猪则在30日龄和40日龄时各接受一次肌肉注射,每次3毫升,免疫保护期可达六个月以上。[3]

参考文献

[1]钱慧、浅谈猪链球菌病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9):107-108.

[2]杜春静、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8,29(2):61.

[3]徐明凤、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J]、当代畜牧,2018(1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