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间成为了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城市中的各种“闲置”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比于传统的城市空间利用方式,滨水区桥下空间利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这些空间的合理开发,可以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滨水区桥下空间的利用与规划设计,以重庆“两江四岸”黄沙溪滨水区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
2、重庆“两江四岸”黄沙溪桥下空间设计
2.1、项目概况
渝中区黄沙溪段位于长江北岸,起于龙家湾隧道,终至污水处理厂,紧邻九龙坡区,安县全场2km,场地内成渝铁路贯穿而过,周边主要为居住小区。
桥下空间主要位于九滨路高架桥下,桥墩落于长江滨江岸线上,桥下空间较为平坦,净空较高,采光较好。现状桥下空间主要为硬质停车场及荒滩。
2.2、桥下空间现状及问题
可达性不足。黄沙溪桥下空间位于城市主干道九滨路之下,交通不便,缺乏直接的出入口。这导致了桥下空间的可达性不足,使得人们不太愿意前往桥下空间,进而降低了桥下空间的利用率。
利用率低。桥下空间的利用率较低,被用作停车场或储物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乏专门为市民提供的公共活动区、健身区、文化展示区等设施,导致利用率不高。
生态性不足。桥下空间往往容易被遗忘,生态环境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和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桥下空间被用于停车场,硬质化空间较大,生态性不足。
缺乏文化内涵。桥下空间的文化内涵应该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艺术文化等,通过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2.3、设计要素
(1)多功能化设计
桥下空间应该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将桥下空间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艺术、休闲、运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桥下空间,以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生态环境保护
桥下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设计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增加绿化植被、设置人工湿地、水文系统等,使桥下空间成为生态系统的延伸。。
(3)文化艺术融合
桥下空间不仅可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还可以成为文化艺术的展示场所。充分考虑到重庆市的文化艺术特色,将重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以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的桥下空间。
(4)充分利用空间
桥下空间的空间形态相对固定,但是在使用上可以进行灵活的安排和变化。可以利用地面景观、墙面装饰等,将桥下空间的高度、宽度、深度等尽可能的利用起来,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5)人性化设计
桥下空间的设计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舒适感。人性化设计应该包括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便利的交通和导览系统、充足的照明和遮阳设施、卫生间和饮水设施等,以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2.4、桥下空间设计
(1)贯通滨江步道及腹地,增加桥下空间的可达性
贯通滨江亲水道,在滨江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步道系统,将步道连接至周边腹地,打造完整的步道网络,提高步道的可达性和连通性。
改善周边的道路交通状况,包括加强公共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和频率,建设停车场等措施,提高市民进出桥下空间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2)桥下空间转变为活力运动场所,提高桥下空间的利用率
充分利用空间,将原来桥下的停车硬质空间转变为活力运动场所,尽可能多地设置运动场地,引入篮球、乒乓球、滑板等,让桥下空间成为各种时尚运动的场所,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运动、交流和娱乐。
在设计运动场所时也考虑到场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设置防护设施,如安全护栏、防撞墙等。同时,为了提高运动者的舒适度,在场地周围设置休息区等设施。
(3)桥下空间转变为绿化生态空间
将桥下空间转变为滨水绿化生态空间,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
优先考虑保护水体生态系统,防止污染和破坏。可以通过植被覆盖、设置沉淀池、植物净化池等方法改善水体环境。
丰富水生植被,大量种植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如芦苇、香蒲、水生植物等,形成自然的湿地景观。水生植被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吸收二氧化碳、氧化废物等,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同时选择适宜于桥下环境的植物,例如耐荫蔽、抗污染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同时,还应该根据桥下空间的特点,合理配置植物,让绿化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化。
(4)桥下空间转变为文化科普空间
通过使用文化石和彩绘等手段来增加空间的艺术性和文化氛围。
在桥下空间中使用文化石使空间更具有文化气息。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将文化石用于挡墙面,增加桥下空间的艺术性和文化氛围。
根据文化科普空间的主题和内容,在桥墩进行彩绘,增加空间的美观程度和文化氛围,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观赏体验。
3、结语
滨水区桥下空间的改造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合理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将桥下空间改造为活动运动场所、生态绿化空间、文化展示空间等,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观性和人文氛围,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和吸引人。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实际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包括场地的选址、设计、设施和管理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既有利于城市发展,又符合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张成龙, 邢怡. 滨水区桥下空间改造研究[J]. 建筑科学, 2016(7): 45-48.
[2]张欣, 贾晓磊. 桥下空间的设计与利用[J]. 城市建筑, 2017(2): 69-71.
[3]王洋. 滨水区桥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 2017.
[4]张婷婷. 桥下空间的景观设计[J]. 美术与设计, 2018(4): 29-31.
[5]刘军, 王超. 桥下空间的生态绿化设计[J]. 生态建筑杂志, 2019(3): 87-90.
[6]邢军, 赵春波. 滨水区桥下空间改造中的安全问题研究[J]. 交通安全研究, 2021(3): 99-102.
[7]朱明明, 陈琦. 滨水区桥下空间的文化创意利用[J]. 文化创意产业, 2021(5):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