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概述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颖的施工模式,其核心思想在于将建筑构件提前在工厂制造完成,再运至工地进行搭接组合,从而实现整个建构筑物的快速成型。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建筑构件已经越发多样化,进而催生出诸如钢结构、木结构等等各种不同种类的新型装配式建筑。这种施工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具备极高的环保特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施工技术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巨大,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憾,实现了高效率、低能耗以及低环境污染。其次,有利于加速工程进程。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能够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成本;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这无疑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与传统技术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对质量的管控更为精准,只需严格控制砂石、混凝土、钢筋等原材料的比例,把握好预制构件的精度即可,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2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解析
2.1 预制构件设计与生产把关
预制构件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预制构件的设计与生产上必须严守质量关口。首先,预制构件必须遵循标准化、模块化及通用化的原则,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互换性与通用性。其次,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重量等因素应优先考虑,以备后续运输、安装之用。再者,预制构件的节点、连接方式亦不可忽视,务必精确无误,以确保装配效果优良。最后,在生产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把关各项步骤:选择适当的模具,兼顾模具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使模具易于拆卸,并且应满足预制构件内插筋、预留孔洞及预埋件定位的需求;谨记模具固定位置的误差,保证预制构件满足施工所需的精确度;浇筑完成后立即使用振动台,做到一边浇灌一边震动,防止预制构件强度不够或者承载力不如预期。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预制构件的生产周期应与工程建设相协调;同时,生产能力与储存设备也需要妥善匹配。
2.2 预制构件运输和储存
首先,预制构件的运输需要精心管理。经过严格检查且符合标准的预制构件,将被运输到施工现场,如果运输环节出问题,可能会对预制构件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其质量。为预防此类状况发生,必须做好运输管理,工作包括在预制构件装车前,施工单位负责人员需对其质量和数量进行核实,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预制构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遇预制构件超限或超宽的情况,需提前向交通管理部门申报,并按规定办妥手续,以确保预制构件顺利运抵工地。对于运输薄壁构件,须选拔经验深厚的驾驶员以防止运输过程中遭遇因速度不当导致的构件毁坏。
其次,预制构件抵达施工场地后,同样需要进行妥善储存。施工单位需要指派专业人士检查预制构件的质量和数量,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如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务必坚决清退,以保障施工质量。预制构件的存储应有条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例如,非承重墙、外挂墙板等都需要特殊存放支架,墙体构件则需在中心位置设垫木,以防受压不均损坏构件。此外,叠放的预制构件不应超出规定范围,以免超载损坏低层的构件。
2.3 预制构件安装
首先,预制柱的安装。预制柱是建筑建设中常用的结构件,具备安装便捷,结构合理等优点。在进行预制柱安装前,施工团队要利用钢尺和激光扫平仪检测楼板面的平整度,运用垫片合理调节平整度至允许偏差范围之内,并复核预留钢筋位置。吊装预制柱时要遵循“慢起、快升、缓放”的准则。待预制构件抵达指定位置时,工作人员须将安柱地带清理干净,缓降预制柱至正上方。施工人员视具体情况进行预制柱和预留钢筋的调整,确保预制柱准确落位。最后,需在预制柱周围设置至少两根临时支柱加以稳固,并选取适合的连接方式。
其次,预制梁的安装。安装预制梁之前,施工人员要先区分主次梁,按照编号有序吊装,以防止错吊而引起的返工重装。预制梁吊装过程中,应辅助使用扁担工具,确保预制梁受力均匀,避免开裂现象。预制主梁安装时需精确控制精度,通常在±5mm以内,按序逐一吊装主梁。施工人员要关注预制主梁的正确吊装方向和钢筋套入顺序,防止漏筋、安转方向错误等问题。安装预制次梁时,需在预留凹槽内嵌入“牛担板”,提高安装精度。同时,在主次梁之间填充结构砂浆以加强整体连接性能。
最后,预制叠合板的安装。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关键环节,预制叠合板的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为此,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预制叠合板吊装多采用可调式四方架,有助于降低非预应力带来的弯矩影响。叠合板吊装时,施工人员需留意塔吊本体、塔吊是否稳定运行,以免产生安全风险;贴好警示标记,按照预先计划的路线展开作业。对于长度小于4米的叠合板,采用4个挂钩吊装;超过4米的叠合板,需选用6个挂钩吊装。此外,在正式安装前,施工人员需在梁端及预制墙板侧面画出各块板的定位线。当叠合板抵达楼栋上部后,要用铁钩勾住牵引线,两侧由两位施工人员同时牵引。吊装完毕后,施工人员需以高强砂浆填补缝隙,确保接缝处强度满足施工需求。
3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加强预制构件质量控制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预制构件均为工厂批量生产,为了保证预制构件的质量,要求工厂具备较高的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预制构件生产涉及多个环节,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预制构件的整体质量。因此,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生产工艺,检查其质量,确保预制构件尺寸、形状及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另外,预制构件到达施工现场后,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规划及相关标准堆放,以免在储存过程中损坏预制构件,进而影响施工质量。预制构件吊装时,施工单位应结合预制构件的形状、长度及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吊装机械设备、方法,确保吊装过程中不会损坏预制构件。
3.2 加强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管理
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是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管理。一是加强施工人员管理。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项目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工艺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监管力度,规范其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二是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需求采购、租赁机械设备,并在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检查与调试。另外,施工单位要定期检修机械设备,以便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问题,使机械设备保持最佳运行状态,进而避免引发质量问题。
4 结语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一种新型施工技术,不仅落实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施工成本。因此,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已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此,建筑企业应结合实际工程特点优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要点,并做好各环节施工质量,以促进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黎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3(21):108-110.
[2]赵怀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关键及质量控制方法[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3,36(05):138-139.
[3]沈国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3(10):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