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有效应对流域水环境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研究流域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与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应急监测和防治技术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1.流域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概述
水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涉及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定量分析和监控,旨在评估水体的水质情况,识别污染源,制定环境保护策略以及实施相应的治理行动。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目标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并确保人类健康不受威胁。该监测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对水质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采集水样并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分析,以便准确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其次,监测污染源的活动同样重要。这涉及到追踪和监控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以便准确确定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第三,生态监测也是应急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监测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包括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生态功能的考量以及生态平衡的状况,可以全面了解水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态风险。最后,建设水环境监测网络也是应急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到建立监测站点、布置监测设备,并构建一个监测网络,以便实现对水体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及时采集[1]。
2.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工作实施的重要意义
首先,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水是支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水污染可能导致水资源的破坏,这种破坏往往是难以逆转的。因此,提升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侦测和评估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迅速采取必要的治理手段,确保水资源的清洁和可持续使用。其次,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于维持整个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水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水污染可能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受损。通过提高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质量,我们能够及时侦测和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状态,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生态平衡。最后,保障人类健康是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另一个关键目标。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水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害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可能会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等路径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2]。
3.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流程及内容
3.1事前准备
在环境监测的筹备阶段,关键任务是精心规划监测点的布局。这些监测站的选址将直接影响到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选址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诸多因素,如气象条件、具体地理位置、周围的地形特点、以及风速和风向等。在真正建立监测站之前,强烈建议进行实地勘察,以确认监测点的设置是恰当和有效的。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应包括采样以及样品保存和搬运的详细计划,确保监测设备的有效运行,从而提高水污染监测的环境质量。
3.2事中作业
在实施阶段,监测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样品的采集、储存、运输以及后续的实验室分析上。这些步骤是确保最终监测数据质量的基础,尤其是样品的采集,它直接关系到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样品的采集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过程,需要监测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必须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监测目标,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使用规范的采样工具和方法,以避免污染或损失样品。此外,样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当的储存和运输可能会导致样品的质量下降,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室分析阶段,监测人员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按照精确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分析。这不仅要求实验室具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力,还需要监测人员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实验室分析的结果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校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初步收集的数据进行评估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监测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以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来源。
3.3事后总结
在监测活动的后期,关键任务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这包括根据监测过程中的记录,编制详细的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报告,并将数据有效地整合到数据库中。针对在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梳理和整合,以便不断改进监测工作的流程和方案。这样的迭代优化有助于显著提高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整体效能和精确度。
4.流域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与防治技术
4.1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为了克服环境监测领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所面临的难题,迫切需要开发出高效且智能的算法和工具,从而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度与速度。首先,可以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和训练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对大规模数据集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这些算法能够自主地识别数据中的异常值,预测水质的变化趋势,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随着机器学习算法的持续优化,它们在解读和分析复杂数据方面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其次,应当开发和应用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以增强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些工具能够帮助进行数据的清洗、规范化和整合,减少数据中的噪声和错误,同时提供直观易用的可视化界面,使用户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4.2制定合理的污染治理政策和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水体污染问题,制定全面的污染治理策略显得尤为关键。政府应当采纳一种多元化的策略,运用立法、政策引导以及经济杠杆等手段,全方位地推进水体污染的防治工作。这些策略需要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并构建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此外,政府还应促进科技革新和研发活动,支持和推动环保产业及清洁技术的成长。同时,激发企业和公众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也至关重要。除了依靠政府的监管和行政干预之外,企业和公众应当被鼓励参与到水体保护工作中来。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和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促使企业采纳环保措施和采用清洁技术。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工作,增加公众对水体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意愿,也是推动水体污染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水环境监测效率和质量以满足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需求,环境监测部门一定要意识到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水环境污染监测需求对环境监测机制、采样工作展开针对性优化,并且还需要积极采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化技术提高水环境污染监测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保障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新颖.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7,(15):337.
[2]叶智,刘俐,龙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2):53-54.
[3]李倩倩,谢超,唐海龙.水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