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重要应用探讨

李守珍

张家口市沽源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076550

摘要: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妇科患者共42例,根据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妇科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结果 观察组妇科患者SAS、SD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妇科患者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妇科气滞血瘀疾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中医妇科;重要应用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活血化瘀法是我国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多种妇科疾病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妇科疾病来说,因为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出现瘀血的情况非常普遍,对血瘀证进行治疗时,采用活血化瘀法这种中医治疗手段,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也是当前中医中药体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消除疼痛、通达血脉、调整机体脏腑功能。通常妇科疾病多与瘀血有关,因此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了42例妇科疾病患者,分析了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妇科患者共42例,根据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妇科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妇科患者年龄在24-56岁,平均年龄为(35.43±2.66)岁。7例有宫颈糜烂,8例有子宫颈癌,4例有子宫肌瘤,2例有其他疾病。对照组妇科患者年龄在23-57岁,平均年龄为(35.42±3.16)岁。8例宫颈糜烂、7例子宫颈癌、4例阴道炎、2例其他疾病。两组妇科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都是有妇科病的妇科患者;

排除标准:有严重传染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采用的是传统西医规范治疗手段,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

1.2.2观察组:本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了中医活血化瘀法,实际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中医针对气滞血瘀症患者:分别给予当归15g、川芎15g;红花20g;赤白芍各20g;枳壳20g;牛膝10g、香附10g、柴胡10g。

针对气虚血瘀症状患者:给予赤芍15g、黄芪15g、阿胶15g;红花12g、茜草12g、人参12g、当归12g、蒲黄10g、益母草10g、归尾10、炙甘草8g。

针对寒凝血瘀症状患者:给予赤芍15g、当归15g、干姜15g;川芎12g、元胡12g;五灵脂10g、桂枝10g、蒲黄10g;吴茱萸6g。

针对瘀热内阻症状患者:给予益母草10g;丹皮12g、栀子12g、地榆12g;血余炭15g、生地15g、红藤15g;茜草18g、藕节18g。

每日一剂,7天为1个疗程,持续服用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涉及的内容有:经量红色、痛经、下腹痛、肋下痞块、胸胁胀闷共五种。依据的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标准,症状越严重,症状积分越高。

(2)临床有效率:主要包含了痊愈、有效和无效三种。其中,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体征基本消失,症状积分下降〉75%视为痊愈。经过治疗后,各项体征有明显改善,症状疾病下降在50%—74%之间视为有效。不符合上述判断标准者视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治疗变化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五种临床症状积分,明显看出两组在实施治疗干预措施后,研究组的各项数据评分都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治疗变化情况(x̄±s,分)

41.png

2.2观察组和对照组妇科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妇科患者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妇科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n%)

42.png

3讨论

血瘀作为引起妇科疾病常见的一种病因,血瘀证主要症状是腹胀闷痛,因为患者血行淤阻,气机不畅导致,而且部分患者会出现散聚无常、触及痞块的情况。《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妇人腹中淤血者.....久则不消,则为癥瘕积聚矣”,临床上可表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异位妊娠包块等。针对气滞血瘀证,中医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患者腹痛会伴有情绪症状,作为妇科疾病常见的一种病因,气滞血瘀证很难根治,在进行气滞血瘀判断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比如气滞重者常见小腹胀痛,胸协胀满,嗳气;血瘀重者常见黄褐斑、黑眼圈、痛经等症状。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气机升降失司,则血行受阻,而血行不通畅,会影响气机升降,并逐渐加重血行阻力,在《寿世保元》中有相关记载:“……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因此,在对气滞血瘀证进行治疗时,主要是给与行气活血止痛之品,同时辩证给与辅助之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从而造成瘀血现象,进而引发各种妇科疾病。在生活中,如果女性在来潮的时候出现了腹部疼痛的症状,到药店买当归丸、元胡止痛片、田七胶囊、益母草颗粒等药物,可以缓解腹痛,这是什么原因?其中所包含的中医理论,主要是关于活血化瘀止痛的治疗法则。《景岳全书.妇人规》有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有“复原活血方”“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膈下逐瘀汤”“通窍活血方”等名方,且其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效果显著。唐荣川在《血证论》中,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和固本四个治法。活血化瘀法是后世妇科血瘀证的主要治法。附件炎是妇科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它是大多妇科病的根源,80%—90%的妇科疾病都是由它引起的。这是因为女人的生殖器官比较特殊,它的前面是膀胱,后面是直肠,妇女尿道短,所以容易引起妇科盆腔系统感染、充血、水肿,从而引起慢性盆腔炎。临床的主要表现为:下腹痛、白带增多、腰痛、经期不规律等,特别是在经期出现腹痛、月经颜色呈暗红色、有血块的情况,被称为盆腔血瘀综合征。盆腔炎是伴随着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在盆腔瘀血综合征和盆腔炎的联合作用下,很可能会造成输卵管堵塞,最终导致不孕不育,除此之外,盆腔淤血综合征和盆腔炎也会导致内分泌发生变化,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另外,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也会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卵巢囊肿等疾病。中医辨证以血瘀、热毒炽盛为主,中医多以活血化瘀法、扶正固本法、调冲任法为治法,为妇科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在现代医学中,该病被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无论在省、地县、乡镇卫生院,均以头孢哌酮、盐酸左氧氟沙星、奥硝唑等抗生素为主,单用抗菌药物,短期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期效果欠佳。怎么会这样?由于西医采用了大量的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但并没有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来清除淤积在宫腔、盆腔的瘀血。中医药在临床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而活血化瘀的药物能显著改善这一病症。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说过:“女子若有宿疾,经期不满三个月,腹痛不止,腹部有胎动,故名积疾。怀孕六月份动,头三个月水时,胎儿也”。出血三个月之后,出血不止,如果没有好转的话,可以服用桂枝茯苓丸。表明桂枝茯苓丸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瘀。在应用活血化瘀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出现下腹痛、白带多、面色发黄、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脉弦滑等,是妇科常见的附件炎的表现,中医属脾虚湿热带下病,在治疗上应以健脾燥湿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法。因此,所有的妇科疾病经过辩证论治,确立证型,属淤血致病者,都要通过活血化瘀法来治疗缓解。

导致妇女疾病的因素有外感六淫、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体质因素等多种病因。外感六淫尤以寒热湿为主,寒邪又分为外寒、内寒,《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邪由外入里,伤于肌表、经络、血脉,或由阴户而入,直入胞中,影响冲任,,寒性收引凝滞,易致气血运行不畅;内寒多因脏腑阳气虚衰,寒从内生,阴寒内盛,血脉凝涩,内寒的产生,多与脾肾阳虚相关。由于命门火衰,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失司,阳不化阴,水湿、痰饮、淤血内停,从而引起妇科诸证。热邪易动血、伤阴、生风。热迫血行,血不循经,又易致出血、淤血;《素问。泰盈阳明论》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湿邪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女性许多疾病,多和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冲任为病,脾肾虚衰,肝气郁结,从而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情志因素致病主要影响脏腑之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血行迟缓停滞;瘀滞不通为病,大部分妇科疾病的主要病因一般都是血瘀所致,比较常见的疾病有痛经、闭经、不孕等;传统的西药疗法虽然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但疗效并不理想;所以,中医药在妇科方面的运用日益广泛;在临床上,活血化瘀法为其主要治法;它可以通过理气行滞,活血祛瘀,调理冲任, 祛除体内淤血,打通患者的经脉,提高患者的疗效;对气滞血瘀证,要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法进行治疗;对气虚血瘀证,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治法;寒凝血瘀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如果是瘀热内阻证,要以凉血活血,化瘀解毒为主要原则;一般根据不同的病证采取不同的疗法。《伤寒论》中诸药并用,不仅可以增强单一药物的疗效,而且可以共同发挥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由于妇科病患者对相关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由于妇科病比较复杂,其状况和预后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常规的护理缺乏针对性。因此,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的护理更加有针对性,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地考虑,为提高临床整体护理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中,通过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以及疾病的监测与心理的干预,可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免疫力与心理状态。中药活血化瘀疗法与西医疗法相比较,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对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活血化瘀法是我国传统治法,在临床上运用较多,特别是对各种妇科疾病,疗效显著。一般妇科疾病血瘀型最常见,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妇科疾病,由于病因复杂,易积易瘀,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血瘀证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是目前中医药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具有止痛、通血、调节脏腑机能等作用。气滞血瘀证是中医妇科一种常见的证型,其临床表现为腹胀、疼痛、拒按,伴随情绪变化而增减等,由于气机不畅,血液流动受阻,有的还会表现为散聚无常,触摸痞块。

在中医上,气滞血瘀的症状主要有腹痛、情绪低落、痛经等气血不畅的症状。气滞血瘀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证型,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在对气滞血瘀的判断上,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气滞比较重的人,舌质暗红、小腹胀痛;黄褐斑、黑眼圈及痛经等都是血瘀重患者的常见症状。《寿世保元》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气为血之主,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停,气冷则血凝。所以,在治疗气滞血瘀证的过程中,以行气活血为主。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活血化瘀方在临床上的作用。另外,《医宗金鉴》中有一篇名为桃红四物汤的方剂,专门用来治疗妇科疾病。方中加用白芍、川芎、熟地、当归等具有气血双补之功效,再配以红花、桃仁等药物,使其具有较好的养血活血作用。在进行妇科临床治疗时,将中医活血化瘀法用于气滞血瘀证,可以提高疗效,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证,取得了显著效果,无论是临床症状还是治疗总有效率,应用中医治疗的研究组,各项数据都要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常规组。比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研究组为48(96.0%),常规组为4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气滞血瘀证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相比较传统使用西医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一结果也充分表明活血化瘀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瑜.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2)

[2] 王丽.活血化瘀方辨证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研究[J].适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07)

[3] 梁春莹.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重要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