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静脉输液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它可能导致皮肤水肿,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组织损伤。药物外渗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深入了解药物外渗导致皮肤水肿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80例药物外渗导致皮肤水肿的病例,系统探讨导致药物外渗的多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策略。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体的操作指南,以减少药物外渗事件的发生,优化患者的治疗体验。
1.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1.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的技术水平。穿刺时避开关节、炎症、硬结、瘢痕等部位,确保针头稳固在血管内。使用留置针可以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伤,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4天。
1.2合理选择输注部位和方式:
根据药物性质、输液量、时间、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优先选择前臂进行输注,避免在肘部内侧或手背进行多次穿刺。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化疗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注,以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
1.3加强观察和评估:
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期巡视并评估患者的输液情况。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措施。对于高危药物和老年、危重患者,应增加观察频次,并挂上警示标识。
1.4保持输液通畅与清洁:
确保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导致的阻力增大或药物外渗。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针头,以减少堵塞和污染的风险。
1.5调整药物剂量与速度:
根据患者的特征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药物过量或不必要的使用。对于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应按规定进行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
2.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2.1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药液: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更多的药液渗漏到周围组织。尝试使用注射器回抽药液,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对组织的损害。
2.2局部封闭与湿敷: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可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如使用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等进行局部注射,以减轻局部刺激和疼痛。可采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持续湿敷,以及使用相对应的药物进行湿敷,如马铃薯片、芦荟等,以帮助消肿、止痛。
2.3冷敷与热敷:
对于一些禁用热敷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可采用冷敷,以减少局部余热对组织的继续损伤,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冷敷还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对于一般性药物如维生素类、葡萄糖类和生理盐水等,可采用热敷,如使用热水袋或湿热敷,但要注意水温应保持在50℃左右,热敷10-15分钟后观察皮肤情况。
2.4抬高患肢:
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2.5记录与监测:
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包括外渗药物、时间、部位、范围等。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红肿、疼痛等症状是否缓解,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发生的80例药物外渗导致皮肤水肿的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药物外渗原因分析:
生理解剖因素:在8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由于生理解剖因素导致药物外渗,占比31.25%。其中,老年患者占比较大,主要是由于血管硬化和脆性增加所导致。
疾病因素:共有18例患者因疾病因素导致药物外渗,占比22.5%。主要包括昏迷、休克等微循环障碍患者,以及癌症和糖尿病患者。
药物因素:药物因素导致的外渗病例有22例,占比27.5%。主要涉及高渗性、高毒性或高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和某些抗生素。
护理操作因素:由于护理操作不当导致的药物外渗有15例,占比18.75%。主要包括穿刺技术不佳、输液工具选择不当和巡视不及时等。
3.2药物外渗处理效果分析:
在80例患者中,经过及时处理,73例患者的皮肤水肿症状在24-48小时内得到明显改善,占比91.25%。5例患者由于药物外渗量较大或处理不及时,导致局部组织出现了较严重的炎症反应,经过进一步治疗后也在72小时内得到缓解,占比6.25%。仅2例患者出现了轻微的皮肤坏死,需要进行外科处理,占比2.5%。
3.3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对比:
采用局部封闭与湿敷处理的患者中,90%在24小时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冷敷与热敷结合处理的患者中,85%在48小时内症状得到缓解。单独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对于轻度药物外渗的患者疗效显著,75%的患者在24小时内水肿消退。
4.讨论
药物外渗的多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生理解剖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和护理操作因素都是导致药物外渗的重要原因。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状态、药物特性以及护理操作等多个方面,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针对上述因素,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提高穿刺技术、合理选择输注部位和方式、加强观察和评估等。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尤其是对于老年、危重或接受刺激性药物治疗的患者,更应重视预防措施的落实。
处理方法的疗效与选择: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这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处理药物外渗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外渗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临床护理实践的改进方向: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药物外渗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记录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洪莲.药物外渗伤口的护理[J].上海护理,2021,21(03):72-75.
[2]刘维海,常青.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 (09):1150-1152.
[3]王玲,郑培培,曹辉,等.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新型敷料的应用[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7,3(05):99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