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T即“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指的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形成凝结血栓的症状,属于手术患者在术后护理期间经常会出现的并发症问题[1]。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单侧肢体的突然性肿胀、局部疼痛,并且还会有可能造成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以及瘀滞性溃疡等疾病。如果治疗措施无法及时跟进,则患者的血栓一旦脱落则很容易会影响到其生命安全。基于上述现状,临床工作中一直有重点关注DVT的预防工作,而血管外科护士则是有关预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相较于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如果能够在相关护理实践中用好PDCA循环管理模式,则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引导血管外科护士统筹好有关环节的细节工作,进而保障有关工作的实际质量[2-3]。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研究开始于2023年1月、结束于2024年1月。具体以时间节点内在我院血管外科任职的1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所有护士的常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而后将之划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各有9人。常规组内的9名护士中共计1名男性、8名女性。组内成员年龄均在21-48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3.49±8.46)岁。研究组内的9名护士中共计1名男性、8名女性。具体来说,其年龄均在21-4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2.79±7.65)岁。所有护士均已知晓研究目的及内容,并且已经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在研究中排除了实习护士、进修护士、无法配合研究或不能全程参与研究的护士。本次研究实践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监督,并且经数据计算可知P>0.05,因此两组护士的常规资料并不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所以本次研究工作具备继续推进的条件。
1.2研究方法
针对常规组内的护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实际涉及到了知识培训、操作培训以及指导考核三个环节的内容。利用培训的机会向护士强调DVT预防的重要性,并且指导护士按要求叮嘱患者术后用药,抬高术后患肢。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其使用弹力袜对患肢侧进行间歇性外部加压。这一过程中,需要指导患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前期,需要先由护士向患者讲解弹力袜的正确穿戴方法,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穿戴[4]。
针对研究组内护士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1)计划(Plan)。正式开展护理实践之前,制定对应的护理工作计划、考核体系,引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制度执行工作细节,全面提升工作质量。(2)执行(Do)。重点针对DVT预防知识、操作实践及考核强化学习等环节的内容进行了推进落实,并且针对护士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抽查。核心在于引导基层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各项细节工作的要求,并且针对日常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进调整。(3)检查(cheek)。具体针对护理人员实际负责的工作内容开展定期抽检,确保所有工作规范、指标均能够落实到位,进而指导其针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4)处理(Act)。具体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短板进行改进调整,并且针对优秀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应用。所有问题将在本环节工作中得到解决,如果确认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将开启下一轮循环。
1.3观察指标
研究中,主要针对两组护士的DVT预防认知水平、对应改革措施的落地实施情况、医护人员的合作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具体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完成有关信息资料的汇总整理。其中,医护人员的合作满意度调查主要涉及到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所有调查问卷均由专人发放、现场填写后回收,因此本论文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1.4数据处理
研究中,主要借助SPSS23.0统计学软件针对有关环节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由此,借助(x̄±s)来表示研究中涉及到的计量资料,之后借助(N;%)来表示研究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在“P<0.05”的情况之下,即可以认定为数据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的DVT认知水平对比
分析研究数据可知,研究组内护士的DVT认知水平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内的护士,并且数据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对比情况见下表1:
表1:两组护士的DVT认知水平对比(x̄±s)
2.2两组护士的DVT预防措施实施情况对比
具体来说,研究组内护士的个人操作认知、个人操作能力情况同样要明显优于常规组内的护士。由于P均<0.05,因此数据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分布情况如下表2:
表2:两组护士的DVT预防措施及实施情况对比(x̄±s)
2.3两组护士的医护人员合作满意度对比
具体来说,研究组内护士的医护人员合作满意度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内的护士,并且数据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满意率为研究组95.6%、常规组内65.2%。
3.讨论
DVT属于患者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问题,由于患者在发病后会有可能出现下肢疼痛性痉挛、肿胀、色素沉着等症状,因此很容易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早晚较为严重的影响[5-6]。基于上述现状,需要注意做好针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实践,但保证有关护理措施实际效果的前提则是血管外科护士能够具备一定的DVT预防水平。本研究中,尝试依托PDCA护理管理模式针对血管外科护士DVT预防水平以及医护合作满意度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研究结论证实,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血管外科护士预防DVT水平的发展提升之中能够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研究组内护士的DVT预防认知水平、有关措施的落地实施情况、医护人员合作满意度均要优于常规组内的患者,并且数据差异显著(P<0.05)。
汇总前文,在后续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做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进而提升血管外科护士的工作水平,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