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研究进展

杨雯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重症医学科,6501185

摘要: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无法进行正常呼吸,呼吸机可以帮助其保持稳定呼吸,使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是呼吸内科常用的工具。若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后,其各项生命体征已经平稳,身体健康恢复到良好状态,此时,可以停用呼吸机。然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长期依靠呼吸机进行呼吸,对其产生了依赖,所以,在停用呼吸机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减少患者的心理依赖,使其早日进行自主呼吸,确保顺利停用呼吸机。针对此问题,本文将围绕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展开综述,为呼吸内科工作提供更多临床依据。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呼吸机停机;护理研究
DOI:10.12721/ccn.2025.1570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进行呼吸时,十分困难,所以需要借助医疗设备帮助其进行获得正常呼吸。呼吸内科接收到重症患者时,首先会为其创建人工气道,从而使用呼吸机,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确保患者呼吸稳定。患者在长期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几乎不进行自主呼吸,因此在心理上对呼吸机产生了依赖。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停用呼吸机,以使患者早日恢复到自主呼吸状态,患者离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可否进行自主呼吸,是评估患者治疗情况的重要指标[1]。所以,在停用呼吸机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干预,防止停机后出现突发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2]

一、呼吸机通气的作用

呼吸机是呼吸内科使用率最高的设备,患者出现这几种情况,包括呼吸困难、换气存在障碍或是无法进行呼吸等,需要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确保其生命安全[3]。大量学者对呼吸机通气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①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经过呼吸机治疗后,其肺泡通气量稳定在正常范围,可以使患者呼吸保持稳定;②有利于患者气体交换功能的恢复;③胸壁存在浮动的患者,呼吸机可以减少浮动情况的发生;④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实施雾化治疗;⑤可以避免患者手术后出现不良反应;⑥可以减少呼吸肌的参与。

二、停用呼吸机前的护理工作

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较长,每日依靠呼吸机进行呼吸,所以其在心理上对呼吸机产生了依赖,当停用呼吸机时,身体与心理不能够及时适应,可能会造成呼吸功能障碍[4]。所以,在停用呼吸机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停用呼吸机前,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评估,预估患者停用呼吸机后,是否可以顺利呼吸。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待患者呼吸稳定后,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停用呼吸机,这样能够提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配合度。患者能够顺利进行自主呼吸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为其讲解自主呼吸对保持呼吸功能正常的意义。若存在十分依赖呼吸机的患者,不允许护理人员为其停用呼吸机,护理人员需要先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当前的病情已经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自主呼吸,若继续使用呼吸机,不利于后期的治疗,让患者家属劝说患者,使其配合停用呼吸机。部分患者停用呼吸机后,出于心理作用的影响,拒绝进行用力呼吸,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呼吸指导,对患者进行正向激励,鼓励患者用力呼吸,逐渐进行深呼吸,深呼吸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呼吸肌的功能。相关研究证实,在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时,可以将停用的呼吸机开启,可以让患者的呼吸频率与呼吸机工作频率保持一致,有利于锻炼患者的自主呼吸[5]

停用呼吸机前,需要对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情况进行巡查,首先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进行了湿化处理,对于呼吸道干燥的患者,及时为湿化器注水,使湿化器内水量充足,若呼吸机湿化效果较差,可以往湿化器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及时对雾化措施做出调整。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通过物理手段防止患者出现感染,或者是气道损伤的情况[6]

三、停用呼吸机的临床指征

患者长时间依靠呼吸机进行呼吸,会对其呼吸肌功能造成影响,呼吸肌可能因此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停用呼吸机时,护理人员要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状态,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与医生联系[7]。本文将停用呼吸机的临床指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或已脱离重症状态;②患者的呼吸稳定,呼吸功能恢复良好,呼吸肌可正常参与呼吸;③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肺部无感染,无大量痰液出现;④护理人员将氧浓度调小时,患者不出现缺氧的表现;⑤呼吸机尚未拔除时,将呼吸机的频率调小,患者的正常呼吸不受影响;⑥呼吸机运行过程中,可以每两个小时,为患者停机15min,若患者并未出现不适症状,符合以上五条,便可以停用呼吸机。

四、停用呼吸机时的护理

(一)常规护理

停用呼吸机时,护理人员首先要为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待患者要有耐心,护理态度要认真,对患者负责,熟悉患者的病情,可以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8]

(二)停机时的护理操作

对于符合停用呼吸机指征的患者,可以对呼吸模式做出改变,调整氧流量、流速与呼吸机的工作频率,再对其进行压控,调整后,若患者并无不适,可以做好停用呼吸机的各项准备。接受过胸外科手术,胸部存在创伤的患者,因创口疼痛而无法进行深呼吸或用力呼吸,其潮气量不在正常范围内,为了使患者的呼吸功能不受影响,需要根据医生给出的方案,停用呼吸机。呼吸内科临床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呼吸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可以在白天,患者精神状态较好时,为患者停用呼吸机,方便处理突发情况。停用呼吸机时,可以先调整氧流量与氧流速,再清洁气管内的赃物,使气管处于清洁状态后,将导管拔除,操作必须熟练,拔除导管后,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身体是否出现不适感。开始停用呼吸机时,每天可以停用4-6次,停用时间不可超过45min,评估患者的呼吸状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连续为患者停用两天呼吸机,若患者两天之中未出现身体不适,能够保持呼吸稳定,夜间也可以停用呼吸机。夜间停用呼吸机时,患者逐渐可以进行自主呼吸,呼吸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以不再使用呼吸机。呼吸机停用后,需要对气囊进行放气,放气时,要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三)停机后的营养支持

为了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停用呼吸机,停机后需要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患者在长期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受到呼吸疾病的影响,无法进行正常饮食,但是停用呼吸机后,患者的基础代谢会较之前提高,若是不及时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则会出现呼吸无力的情况,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呼吸困难。所以,停用呼吸机后,需要通过肠外补给的方式为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监测患者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准备好营养液,根据疾病的进展情况,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五、护理要点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停用呼吸机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其次,还要增强重症监护护理,有以下几个护理要点需要注意,具体内容包括:①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呼吸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方法与护理规范,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③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必要时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释放由于疾病带来的不良情绪,营造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提高患者与护士的配合度,提升护理质量;④为患者制定良好的饮食计划,每日需要为患者进行定量的营养补充,严禁患者摄入高盐、高糖食物,多摄入优质蛋白,避免引发其他不良反应;⑤关注患者身体是否出现过敏情况、是否存在菌群感染的问题,增强低患者的免疫力护理。

结语:

本文围绕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护理问题做出了详细讨论,首先分析了呼吸机通气的作用原理,将其作用总结为6个方面,最主要的即是维持患者的呼吸稳定。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不可以直接停用呼吸机,停机前的护理工作、停机时的护理工作、停机后的营养补给工作都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停用呼吸机后,身体出现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在患者身体处于良好状态的前提下,停用呼吸机,若是过早停用呼吸机,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引发其他并发症,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要密切关注其呼吸状态,尽量使停用呼吸机一次性成功,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停用呼吸机后,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其早日恢复呼吸功能,实现良好的自主呼吸,而且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停用呼吸机后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临床应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为其做好护理措施,包括疾病护理和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贾蓉,李冰心.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研究进展[J]. 家有孕宝,2021,3(14):229.

[2]于桂茁,辛莹莹.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研究进展[J]. 饮食保健,2021(39):293-294.

[3]虞恬君.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研究进展[J]. 饮食保健,2020(45):219.

[4]曹霞. 关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分析与研究进展[J]. 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0):181.

[5]于敏.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研究进展[J]. 健康忠告,2021,15(6):154.

[6] 冉雪莲,刘普瑰,姬慧勤,等. 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中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22,51(3):347-349.

[7] 万小英.基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研究进展分析[J].幸福生活指南,2020(15):0160-0160.

[8] 蔡桂丽.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二氧化碳潴留无创呼吸机治疗脱机的护理效果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2019,48(6):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