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劳动异化问题。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以往的国民经济学主要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从而就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因为马克思哲学所代表的新思想方式最早在《手稿》中形成的。早年的马克思是一位青年的黑格尔主义者,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同任何时代的那个哲学家一样,他试图用自我意识来揭示历史。但现实证明他这种尝试是失败的。
《手稿》是马克思在研究古典经济学期间的读书札记的汇总。在这本书当中,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穆勒、凯恩斯等人的专著深入研究,初步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通读《手稿》我们可以发现手稿呈现出这样的三大特征。第一、马克思坚持人道主义,坚持人的价值,力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来达到建立一个符合人性的理想社会。第二、马克思理论立足于对古典经济学严肃批判,力图追求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把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实证分析之上。第三,更为重要一点是马克思对人的主体的定位的追求,对人的价值追求,建立对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马克思以劳动作为关键,把对人性的分析建立在对客观社会规律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劳动对象化和劳动异化的理论。消除了传统上的心物、主客之间的二元对立。
一、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与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
首先我们要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异化劳动,并不简单的是马克思一时头脑冲动的情况下提出的,而是必然性的革命实践。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也不仅仅是处在象征性和边缘性的地位。而其地位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确是实质性和基础性的。“异化”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文,基本含义是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异化”一词并非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而到了中国中文翻译成“异化”,目的就是以便于同化相对立,以确保翻译后的含义中包含异化,对立化的思想。[1]关于异化的思想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这两位前辈的理论和思想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主要来源。马克思自己也指出:“一般的实证的批判。从而德国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全依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了真正的基础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又不仅仅是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这一理论充斥的马克思自己关于异化劳动的独到的见解,异化劳动的理论已不再是简单的从人自身以及个体的矛盾中去探求异化的真正含义。而是真切的把理论的着眼点真正的放到对经济的分析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认为人的本质便是实实在在的劳动。这一理论提出的明显是对费尔巴哈关于人本主义的质的超越。
二、异化劳动的原因、前提以及表现形式
(一)异化劳动的原因、前提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的活动不属于自己,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他到底属于谁呢?他给出的答案是一种属于有别于我的存在物,而这个存在物就是马克思所指着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更确切的一些,就是资本家。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的乐趣。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及其对被剥削阶级的统治压迫,那么异化劳动的存在便不可避免的。此外,马克思还意识到在异化劳动发生之前,人类社会内部其实已经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异化。这种异化是异化劳动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原因。劳动的异化原先是人与人异化的结果。它放过来又巩固、加强了人与人的异化。[2]
(二)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劳动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更具体的说,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外在力量。同他相敌。对工人劳动中消耗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己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所有东西就越少。[3]
2.劳动活动与劳动者想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异化基本前提之一正是劳动活动本身与工人的异化。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受牵制,受折磨、受摧残便是这种劳动的基本特点,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4]
3.劳动物质条件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物质条件与劳动者相异化,主要是指劳动的物质条件,作为某种异己性的东西与劳动者各种敌对关系。这些劳动条件往往并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剥削阶级。在这种情形下,他和劳动者一样都成为剥削。追求财富的工具。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借以进行劳动这些物质条件成为异己的,甚至危害他们生存的东西。
4.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家的企业中,生产的首要目的绝不是增进作为劳动者的工人的福利,工人的幸福感,而是为了资本家创造财富和利润。马克思指出,工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上述生产目的,对于工人而言是完全异己的敌对性的,奴役性的东西。他体现的仅仅是资本家意志,并将工人及其劳动贬低为手段、工具。
三、异化劳动的影响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指出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进而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劳动的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异化,意味着人的尊严的丧失,意味着人物不成其为人。异化劳动,使人原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优越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人无法通过劳动这一首要的途径来充分确证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和自由个性了。《手稿》认为“异化劳动”由于(1)是自然界同人相异化。(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此异化劳动就使类同人相异化”。[5]类与个人相异化,主要体现在:作为一种生物物种,人类根本超越了动物,明显优于后者。劳动者个人却因为劳动的异化而使不成其为“人”,而表现为与动物无异,维持其肉体生存成为他唯一生活目的。劳动这种类生活使人根本超越了动物界,却被劳动者个人降低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类难以通过劳动者个人来确证自己的存在,后者丝毫表现不出人类的优越性。高贵性,他的个人境况与这种优越性和高贵性相矛盾。另外,异化劳动还导致人与人的进一步异化。劳动的异化原先是人与人异化的结果,他反过来又巩固加强的人与人异化,通过异化劳动,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更加异化,他们之间阶级对立被加强深化了异化劳动,还强化了劳动者之间的生存竞争。
参考文献:
[1]张奎良. 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J]. 学术交流,2010(07):1-7.
[2]林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重新解读——兼评关于《手稿》“异化”概念的一种流行观点[J]. 江汉论坛,2012(02):39-42.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48页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50页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