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1]。中医在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一般认为近视的发生主要与心阳不足、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有关。研究显示[2],通络推拿、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疗法,能够起到提升阳气、补益肝肾、活血行气的作用,进而发挥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我们临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在控制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近视防治指南》[3]: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1.2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6~12岁小学生,近视<-3.00DS(近视300度以下)、散光<-1.00DC(散光100度以下),矫正视力达5.0。
1.3排除标准
1)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或精神病者;2)正在参加其他近视治疗者;3)有眼部并发症者;4)有斜视、弱视、病理性近视或其他眼病者。
1.4一般资料
收集2023年1-3月在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医院门诊就诊的6~12岁小学生单纯性近视患者60例(120眼),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入组患者按照屈光度<-1.00DS及-1.00DS~-3.00DS分为两层后,各层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干预:1)健康宣教;2)光学矫正:近视<-1.00DS者不配镜,近视在-1.00DS~-3.00DS者配镜。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疗法:1)耳穴压豆:使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敷,选穴,主穴:目1、目2、眼、肝、脾、肾、心共7穴,辨证选取配穴:脑干、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屏尖等中的任一穴。嘱受试者每日按压3次,每次5 min,每周更换2次,双耳交替贴压,1个月为1个疗程。2)通络推拿亦称穴位按摩,操作便捷,较为常用,常用穴位有睛明、四白、太阳、鱼腰、丝竹空、阳白、攒竹、承泣、球后、瞳子髎、风池、印堂等眼周穴位。手法操作时,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3~5个穴位,每次按摩3~5 min,以眼周穴位为主。每周2次,1个月为1个疗程。3)穴位贴敷药物:夏天无、白芍、当归、冰片按照5∶5∶5∶1的比例制成热敷包,外敷于患者眼周穴位,每次15 min,每周2次,1个月为1个疗程。4)亮眼灸:使用“艾仁德”公司生产的亮眼灸套盒进行眼周穴位按摩及戴上眼罩艾灸,每次25 min,每周2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共观察3个疗程。
2.2观察指标及方法
进展情况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实用眼科学》拟定进展:临床症状加重,远视力降低≥1行,或近视屈光度数显著增加(增加度数≥0.75D)的小学生。
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治疗组干预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进展22眼,进展率为57.73%;对照组进展29眼,进展率为72.27%,两组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1,P=0.032)。
4讨论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中医综合疗法,包括通络推拿、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和亮眼灸。通络推拿治疗本病有悠久历史,主要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为主。通络推拿治疗本病主要选择眼周和头颈部操作。前者缓解睫状肌和眼外肌痉挛,消除眼部疲劳;后者改善头、颈部血液循环,促进血液运行,提高、恢复视力。耳穴压豆:耳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相关联,耳针或者耳穴压豆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在假性视与轻中度近视的治疗上都有良好的疗效[3]。
近视患者眼部血液运行不畅通,刺激眼周的一些穴位,能够疏通眼部的脉络,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经络气血的滞涩,减轻眼睛疲劳,对视力恢复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亮眼灸是用艾仁德生产的眼部凝胶眼周涂抹后敷上专用眼贴带上专用灸具进行艾灸,亮眼灸通过直接作用于外眼使眼周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眼部组织对药物的吸收。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疗法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调节功能、延缓近视进展速度,对小学生近视防控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1年7月第31卷第7期461-465
[2]李菲菲.中医药干预治疗青少年近视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197-19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视防治指南[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13):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