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研究

完代草

夏河县博拉中学,747100

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核心素养培育,创新教学策略,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跨越时空,感受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激发其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通过互动讨论、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历史中反思自我,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家国情怀;策略
DOI:10.12721/ccn.2025.1571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家国情怀作为初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学正经历深刻改革。它强调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深挖历史素材,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感悟家国情怀,不仅提升历史素养,更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一)助推科学史观培养

在学生的历史素养中,正确的历史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培育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即引导他们以客观而辩证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历史事件,运用正确的历史思维去解析和应对问题。这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重要基石,更是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历史的长河,主动探讨历史的奥秘,并从中汲取感悟,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具体来说,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得以全面追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演进轨迹,从而系统地构建起对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领悟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此学习过程对于塑造学生正面且深刻的历史观念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它促使学生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审视历史,有助于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二)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学科优势,充分彰显了其德育价值,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向学生传授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与英雄人物的事迹等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认识我们民族与国家的辉煌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归属感。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更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历史学科的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历史问题,避免盲从和偏见。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能系统且深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更能有效提升其道德素质,这一举措为学生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措施

(一)重塑教学观念,深度融合家国情怀教育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鲜活教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壮丽进程,深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这一过程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子,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开启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课堂上,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前的苦难岁月,如抗日战争的英勇抵抗、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同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成就,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科技文化的日益繁荣、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让学生亲眼见证祖国的强大与崛起,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革新教学策略,铸就学生民族自信心基石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深切认识到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稳定与繁荣的不可或缺性,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模拟历史故事情境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民族大团结”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图片和视频,从壮丽的雪域高原到辽阔的草原,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每一帧画面都传递着不同民族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视觉盛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激发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随后,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历史情境的教学活动,如“民族团结大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代表,通过表演、演讲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展现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更体会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总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的精神,如何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深度剖析历史人物,汲取学习精神与品质之精髓

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品格与精神、人生智慧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事件的结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人物不仅是学生理解和体验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也是培育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关键“工具”。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从而塑造个人的认知和价值体系,进而激发出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历史人物为核心,围绕培养家国情怀这一教学重点,来制定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助力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提升德育实效,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同时,这一举措促进了家国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念继斌.素养为本培根铸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之理解[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7):25-27.

[2]郭文良,姚琴.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提升[J].中国德育,202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