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精神科优质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及躁狂情况的影响

梁财

赤峰市安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 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护理过程中,精神科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认知功能、躁狂情况、服药依从性,分析上述措施可行性。方法:研究患者入选开始、结束时间分别为:2021年02月、2022年02月。将我院接收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68例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将患者分为(随机数表分组法)两组(每组34例),组别设置:研究组(优质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上述措施实施后的认知、躁狂、依从情况。结果: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躁狂情况{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韦氏记忆量表(WM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分析有意义。结论:优质护理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推广价值,可以帮助患者提升依从性,加快疾病恢复进程。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优质护理;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
DOI:10.12721/ccn.2022.15750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多发、常见情绪障碍[1]。目前,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相关研究学者表示,疾病发作与环境、遗传等因素具有直接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低落或高涨[2]。同时,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对其机体健康、生活质量均产生消极影响,增加患者痛苦感,提升家庭压力。目前,临床关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抗抑郁、抗精神病、抗躁狂药物为主,但效果差[3]。相关研究表明,有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躁狂发作具有抑制作用[4]。本文主要是对68例该类患者进行分析,表明优质护理可行性较高,现具体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患者68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2021年02月-2022年02月)为研究对象,在随机数表分组下,分为两组,组别设置:研究组、对照组。前者34例:男、女分别为20例、14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年龄(40.25±0.09)岁。后者34例:年龄19岁-62岁,平均年龄(40.19±0.08)岁;男18例、女16例。上述指标均纳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均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符合躁狂发作指征,并签署入组同意书;(2)在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实施;(3)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2)妊娠期或哺乳期;(3)合并严重心、肝、脑部疾病;(4)依从性差;(5)精神、意识、语言障碍;(6)中途退出研究;(7)重大过敏史、疾病史;(8)血液疾病;(9)凝血功能异常者;(10)恶性肿瘤;(11)自身免疫性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随后给予其口头健康教育,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环境护理及常规用药指导等。

研究组:优质护理。(1)建立优质护理团队:选择护理经验、沟通能力强的护理人员成立小组,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其对高质量护理干预的了解,保障护理的可行性。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给患者一种温暖的感觉。(2)心理护理:与患者面对面沟通,采取针对性的沟通策略,引导患者揭示其真实感受,挖掘患者情绪,保障其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抗疾病。(3)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药物不良反应、个人卫生、饮食预防措施、药物使用等。同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要求家属监督患者的康复活动,加强与患者沟通,提升疾病恢复进程。(4)康复计划:通过放松、宣泄、运动康复等。包括跳绳、快走等,每周三次,每次30-45分钟。(5)思维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思维进行训练,包括读、写日记、画等的形式。(6)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设计个性化的饮食配方。蛋白质=体重×(1.0-1.5)克/天;能量=体重×(25-35)千卡/天,提升机体素质。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躁狂情况、认知功能评分情况进行分析,WMS(长时记忆)、WAIS-RC(智商)各指标评分结果显示分数越高患者认知功能越好,BRMS采用5级评分法,分数与躁狂症状成正比;对比两组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上述指标状况分别表示为遵医嘱用药、拒绝服药1-4次/周;每周拒绝服药超过4次,计算依从性{(部分依从+完全依从)/总病例*100%}。

1.4统计学分析

经SPSS22.0统计学软件(P<0.05,组间数据有差异)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现为(x̄±s),取t检验。

2结果

2.1 躁狂情况、认知功能评分: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低于研究组,躁狂情况评分高于研究组,P<0.05,对比分析有意义。具体见表一:

表一 两组躁狂情况、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分,x̄±s

截图1741584856.png

2.2 两组患者的依从情况:对照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分别为10(29.41%)例、17(50.00%)例、7(20.59%)例,总依从例数为27(79.41%)例;研究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4(37.84%)例、20(58.82%)例、0(0.00%)例、34(100.00%)例,此时X2=7.8033,P=0.0052,提示差异对比分析有意义。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患者通常会有高度的快乐,然后是躁狂行为失控、极度的抑郁等。患者通常只有在成年后才被诊断出来,而此时的治疗则更加困难[5]。目前,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以帮助其一直躁狂状况,提高患者的治疗热情,对治疗及预后状况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优质的护理的实施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对其实际状况进行评估后,加强基础护理干预指导,从生理及心理等多个层次落实护理干预,进而为患者提供舒适、个性化、高质量、高效的护理,帮助患者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调整消极心理,实现患者身心健康[6]

本文研究显示,研究组依从性较高,患者躁狂情况得到有效抑制,认知功能显著提升。表明优质护理的实施可以控制疾病,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可以实现最佳预后。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推广价值较高,各院可将其作为首选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翠萍,亓卫国,邢海燕. 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支持在双相情感障碍者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医药,2021,43(19):3038-3040.

[2]黎清俏,冯杏,邓剑冲.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稳定期女性患者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2):235-236.

[3]吕焯莹,黎玉娟,陈晓欣. 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2020,33(5):1203-1205.

[4]陈静静,郭宁宁,刘肖肖. SBAR护理沟通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护理杂志,2020,19(2):24-27.

[5]戴雅芬,曹波,习虹旋. RAM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2):1723-1724.

[6]张艳,殷凤娟. 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影响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