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产生一般与产伤造成颈部血肿、机化有着直接的关系[1],从而导致胸锁乳突肌硬化挛缩,在牵拉作用下出现颈部歪斜问题,严重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或者斜视等问题[2]。如果早期临床干预效果不明显,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外科手术治疗。相关研究[3]结果显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矫形术的最佳治疗时间为1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术治疗效果会随之变差。斜颈的治疗效果不但与术中松解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术后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手术成功,做好术后的护理非常关键。
1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1.1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肌纤维化,而导致纤维化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有关,另外宫内姿势不良、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等因素也可引起肌纤维化[4]。
1.2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肌性斜颈作为畸形中的一种,一般为出生后即存在,部分患儿在出生后2~3周时逐渐显现。病情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运动不同程度受限,但整体无明显的斜颈现象。在触诊过程中,存在硬且无疼痛的梭形肿物,并且这一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在2~4周时间内梭形肿物会持续增长,之后会逐渐开始出现退缩。部分患儿在出现先天性肌性斜颈症状之后,如果没有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容易导致患儿颈部局部肌肉发生纤维化以及挛缩硬化,进而演变为颈旁硬的束条状物[5]。这种情况下,患儿头部会受到挛缩肌肉的牵拉作用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斜颈畸形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患儿肌肉短缩侧的面部出现变形,在病情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会诱发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2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矫形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矫形术治疗方案一般适用于1岁以上患儿,且在患儿已经接受保守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的前提下。这一状态下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其头颈部肌肉已经出现纤维化,面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形,只有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干预才能对其实现矫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矫形术治疗的最佳年龄为1~5岁,针对年龄超出5岁的患儿,考虑到其自身面部畸形较为严重,所以面部变形难以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
3矫形术后的康复护理
3.1全身麻醉后的护理
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矫正术要求在全麻的情况下展开,因此在术后需配合实施针对性的麻醉后护理干预。具体护理过程中,由于患儿处于意识尚未完全清醒的状态,应当关注患儿呼吸情况,包括呼吸动作、呼吸频率以及呼吸节律等。同时,为了避免患儿呕吐以及舌根后坠等情况的出现,应将患儿的头部偏向健侧,使其下颌部位贴近患侧,必要时可以在患儿颈部位置额外放置一个薄枕,这样可以方便患儿正常呼吸,保持通畅的呼吸状态。针对呼吸道存在分泌物的患儿,要求将其头部后仰,借助双手托起下颌关节,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避免出现误吸问题。
3.2局部观察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儿呈后仰卧位,同时利用沙袋将其头部固定在偏向健侧的方向。在术后24h内,密切关注患儿局部刀口的渗血情况,同时注意是否出现气胸等症状。叮嘱患儿家属,注意避免患儿抓挠伤口。
3.3疼痛干预
通常情况下,术后2d时间内不建议移动患儿,期间应该注意保证患儿呈舒适体位。在疼痛影响下,患儿会出现哭闹不止等情况,对此可以通过提供玩具、加强家属陪伴等方式,降低患儿对伤口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可以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给予止痛药干预[6]。
3.4枕颌牵引的护理
针对肌肉挛缩严重的患儿,在术后7d可以给予相应的枕颌牵引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取头高足低位,头后仰并略向健侧倾斜,身体纵轴和牵引绳呈一直线;落实对枕颌牵引带的清洁工作,同时注意压疮问题;患儿睡眠时需要避免枕颌带卡压颈部导致缺氧或窒息,注意患儿是否存在头晕、恶心或者呼吸改变等并发症。针对不适者,需要立即停止牵引,观察症状好转之后继续干预;一般情况下,持续牵引2~3周患儿会逐渐适应,牵引重量控制在患儿体重的1/10,每日牵引时间控制在10~20小时,持续干预7~8周。
3.5颈托的护理
颈托护理干预工作的开展,要求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基础信息,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一般情况下,对于年龄较小、颈托牵引干预配合度较低的患儿,可以通过白天佩带、晚上睡眠时摘下的方式来实现。与此同时,在颈托牵引期间,应强化对患儿的皮肤护理,避免出现皮肤压伤问题[7]。
3.6康复指导
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矫形术后的康复护理工作中,给予系统的康复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4岁以下患儿无法实现自主训练,护理人员应协助患儿采取坐位,护理人员站立在患儿身后,将两手以抛球样托付患儿头部,协助患儿将头部偏向健侧方向。为了保证康复训练效果,护理人员需要在观察患儿反应的情况下,保证患儿头部的充分伸展,每组动作重复8~10次即可。完成之后,叮嘱患儿尽可能看向自己患侧的耳朵,以此达到延长患侧胸锁乳突肌之间距离的目的,同时有利于避免术后胸锁乳突肌断端黏连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感染以及其他外界因素都有导致肌纤维化的可能,随着患儿年龄不断增大,其畸形程度会逐渐加重,部分会出现各类继发畸形问题。及时给予先天性肌性斜颈矫正术治疗干预是关键,加强术后康复训练和护理,有利于患儿的症状恢复,是提高治愈率、防止复发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锋润,冯冬敏,黄建.高频彩超对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2):77-79
[2]孙俊杰,高鹏飞,钟志海,等.完全经腋窝腔镜下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8,39(6):912-915.
[3]余克辉,马辉,叶斌.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肌性斜颈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9):1254-1256.
[4]王惠敏,王倍倍,李青润.推拿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9,41(02):187-189.
[5]司珂,陈丽,杜欣霖,等.早期综合干预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恢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3):105.
[6]刘娜,张岚,乔鸿飞,等.SWE技术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09):612-615.
[7]赖敏灵.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0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