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缺陷具有先天性特点,在胎儿孕育过程中便已存在并且在胎儿出生后,该种缺陷往往难以察觉,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儿不断成长逐渐暴露[1]。一直以来,新生儿健康问题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部分家庭由于忽视孕前检查工作,导致现阶段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仍居高不下,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还会危害新生儿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为了宝宝健康出生,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国家启动了一项惠民政策——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发展,实现优生优育,这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验证孕前检查在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方面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登记的拟孕妇女500例,进行合理分组,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近两年我院登记的拟孕妇女500例,以是否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标准,划分为观察组250例(接受)和对照组250例(未接受),经我院检查认定,所有纳入调查的拟孕妇女均具备生育能力。观察组拟孕妇女年龄段为21—35岁,均龄为(25.21±3.52)岁,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初中50例、高中72例、大专68例、本科及以上60例,接受孕前检查相关项目;对照组拟孕妇女年龄段为22—33岁,均龄为(24.67±3.19)岁,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初中49例、高中75例、大专70例、本科及以上56例,维持现状,不介入孕前检查相关项目。对比500例拟孕妇女资料,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250例拟孕妇女不介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自主备孕。
观察组250例拟孕妇女计划受孕前4-6个月内接受我院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备孕妇女到我院孕前优生办公室完成系统登记、签订知情同意书后,为每位备孕妇女发放孕前优生健康手册,了解检查项目,并根据检查导引单进行项目检查,内容包括孕前健康教育、病史询问、常规体格检查和生殖系统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中,临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及血型检查、肝功(谷丙转氨酶检测)检查、肾功(肌酐检测)检查、血糖检查、乙肝五项、风疹及巨细胞病毒筛查、弓形虫筛查、沙眼衣原体筛查,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检测)检查、梅毒螺旋体筛查、尿常规检查、白带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妇科超声常规检查。健康检查项目完成后,将检查结果进行存档;结合检查结果,评估风险因素,为妇女提供普遍性指导,制定针对性妊娠计划。针对可能处于潜伏期的疾病,除了进行临床检查外,还需由专科医师向拟孕妇女进行健康讲座,使拟孕妇女认识到孕前检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传授拟孕妇女一些自我检查身体健康状况的科学方法[2]。同时,要求拟孕妇女严格按照健康宣传手册基本要求,谨慎用药,合理营养,保持正常体重,保持心理健康,改正不良生活及卫生习惯,告知妇女随访事项。另外,为进一步强化孕前检查普教效果,我院针对观察组拟孕妇女开放免费健康咨询热线,设立咨询台,专人负责,以解答拟孕妇女疑问,更好地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3]。
1.3观察指标
由妇幼医护人员实时记录观察组拟孕妇女的孕前检查结果、指标、统计疾病检出率。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工作手册》,对两组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新生儿缺陷表现和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用t和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拟孕妇女孕前检查结果
通过分析检查结果可以发现,250例拟孕妇女中,患有乙型肝炎传染病、肝肾功能异常、妇科疾病、乳腺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内科疾病、性病的妇女分别有18例、20例、38例、14例、8例、5例、6例、6例。详细见表2-1。
表2-1观察组拟孕妇女孕前检查结果
2.2两组拟孕妇女新生儿出生发生率比较
通过观察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可知,实验组拟孕妇女在接受孕前检查、对应治疗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0.8%)明显低于对照组拟孕自主备孕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2.8%),p<0.05。
3讨论
我国作为出生缺陷高发的国家,预防缺陷的基本措施做得并不够,特别是在很多偏远地区,很多女性不做孕前检查、生活饮食上得不到基础营养保障、叶酸服用和维生素补充不到位,同时许多家庭对于孕妇本身的身体健康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对孕前检查缺乏正确的认知,仅仅依靠自我感觉和肉眼观察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未能认识到孕前检查的重要性,妇女在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受孕,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大大增加。孕检作为孕期的必备项目,是监测胎儿正常发育的必备手段,也是每位孕妇都十分重视的一件事情。但是孕检只能在孕期对胎儿进行监测,而许多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威胁的高风险疾病,则需要通过孕前检查来实现[4]。孕前优生检查项目作为国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出生缺陷而推出的一项公共服务,是国家出台的重要惠民政策。通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从而孕育出一个健康的宝宝,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超过13万例,新增神经管缺陷约1.8万例,新增唇裂和腭裂约2.3万例,新增先天性听力障碍约3.5万例,新增唐氏综合征约2.3万—2.5万例,新增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约7600多例,新增苯丙酮尿症约1200多例,出生缺陷是导致我国新生儿死亡、儿童发病、降低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5]。针对出生缺陷,我国采取孕前健康检查这一综合性一级预防措施,将出生缺陷干预放在怀孕之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我国已在全国各个省市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符合条件的夫妇都可以到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免费孕前检查。但是,做了孕前健康检查并不意味着一定不会生育出先天缺陷小孩。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较多,孕前检查只是出生缺陷干预的一部分,通过反馈夫妇双方现阶段的身体状况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但其他方面的因素,如营养、环境、药物、遗传等也会导致出生缺陷的发生,因此需合理看待孕前检查这一一级预防手段[6]。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与对照组、观察组拟孕妇女进行沟通可以发现,大部分孕妇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认为自身身体状况可适应生产需要,但通过观察组拟孕妇女的孕前检查统计结果可知,妇女本身潜在的健康隐患较多,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因素较多。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可知,实验组拟孕妇女在接受孕前检查、对应治疗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拟孕自主备孕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p<0.05,充分验证了孕前检查在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实现优生优育。
严格意义上来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每对准备怀孕的夫妇都需要进行的,尤其是在目前全面三孩政策放开的背景下,高危妊娠率上升,这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因此孕前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7]。值得注意的是,孕前健康检查并非女方单一方面的责任,作为夫妻一方的男方,也需积极接受孕前检查,检查肝功(谷丙转氨酶)、肾功(肌酐)、血型、乙肝五项、梅毒筛查、血常规、尿常规等项目。通常情况下,备孕夫妇可在孕前4—6个月携带相关资料到指定医疗机构接受健康检查,通过病史询问、健康检查、风险评估的跟踪随访,识别夫妻双方身心方面可能诱发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以帮助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选择最佳的受孕时机,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而降低不良生育结局的风险。同时,针对部分既往有过异常妊娠史如既往有流产和自然流产、既往有出生缺陷史、既往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夫妇,应尽量接受免费项目以外的其他孕前检查[8]。“准父母”通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孕前健康检查的了解度、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相关医疗机构需积极展开宣教工作,通过微信视频号、发放宣传单、口头讲解等向民众介绍孕前检查的重要性、具体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提升拟孕夫妇对于孕前检查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宣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好处,提高孕前优生健康体检的社会知晓率,不断扩大孕前检查的覆盖率、参与率,使优生优育理念深入人心,为降低出生缺陷率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科学备孕,是创造一个健康、聪明宝宝的新起点。借助孕前优生检查,可以预防出生缺陷,改善妊娠结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蕾.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作用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2):38-40.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2.12.009.
[2]张郭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2):179-180.
[3]屈红.健康教育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2021,33(20):58-60.
[4]罗彩艳.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中的重要性探讨[J].智慧健康,2021,7(23):66-68.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1.23.021.
[5]李美专.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优生优育中的应用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4):133-134.DOI:10.16458/j.cnki.1007-0893.2020.24.063.
[6]林洁玉.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孕前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优生优育中的价值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0):1568-1570.
[7]白丽娟.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指导应用于出生缺陷干预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18):135-136.DOI:10.16484/j.cnki.issn2095-8803.2020.18.089.
[8]丁安姣.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J].中外研究,2020,18(15):74-76.DOI:10.14033/j.cnki.cfmr.2020.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