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策略分析

周声雷

贵州省贵阳振辐射线防护器材有限公司,550000

摘要: 当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对其物理性污染时,其中受重视度较高、危害较大的污染之一,是辐射污染。因人们对核武器巨大的破坏力、核科学的前沿性、放射性知识的匮乏,产生恐惧心理,造成对核辐射缺失科学化、全面性的了解,甚至会出现“谈核色变”的现象。本文主要致力于分析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策略,首先指明核辐射及其特点,通过结合分析电离辐射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详细的阐明其具体的安全防护策略,以期更好的促进人们对核辐射的认识,为其健康提供保障。
关键词: 核辐射;防护;安全;特点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核辐射及其特点

核辐射或射线是对各种离子或次原子离子束,以及伴随原子或核过程发射电离辐射的总称。电离辐射可直接经加速器产生,可来自原子核发生变化过程,可来自地球外层及星际空间。所有核辐射有一个共同特性,通常人们所讲的核辐射,指粒子辐射(中子、α粒子、β粒子),以及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经放射性物质放射出,具有和其介质原子发生电离能力。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电离辐射,也就是核辐射[1]

经带2个正电荷氦原子核,组成α 射线,因此正离子流的偏转和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具有一致性,贯穿本领小·β粒子、质量大、电离作用强为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产生的贯穿本领较大、电离作用较小。γ 射线及 X射线,均为波长较短电磁波,中子具有强穿透能力,电离作用小、贯穿本领大,基本上不会造成原子电离、损失能量,和物质中原子电子相互作用小,所以其较相同能量带电粒子,具备的穿透能力会更强。

2. 核辐射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2.1生物学效应

物质和电离辐射相互作用,为一种传递能量的过程,会造成种种辐射效应,以及物质吸收掉电离辐射的能量,也就是说会有各种变化,出现在受照射物质的性质中。其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变化,和人体组织吸收核辐射能量为同样的过程,产生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相应生物功能和结构出现转变,在能量的作用下出现激发和电离,细胞丧失正常活动能力问题相应出现,具有较高遗传性。除此之外,造成这种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细胞突变和细胞死亡[2]

核辐射对集体损伤的本质,就是细胞的灭活作用,当积累一定数量灭活细胞,便能够从机体损害发展为人体死亡,相应组织发生病变。且会因核辐射或其它外界因素影响,生殖细胞中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产生损伤,造成后代出现缺陷,母体改变基因就传给后代,就是所谓的遗传危害[3]

2.2外照射和内照射

对人体造成放射性危害的核辐射,外照射和内照射是其主要的作用表现方式。 外照射放射源不与皮肤接触,危害源于体外放射源,主要实现从人体外部对人体照射,主要是泄露到环境中的放射线的影响。

而通过皮肤毛孔、皮肤伤口、饮食、呼吸等,放射性物质污染其他物品,以及空气、水、食品等,进入人体内,便是所谓的内照射危害,释放出放射线对人体照射。尽管一些微量放射性物质的表面污染和外照射无很大现实意义,但是当出现于人体,便需直至放射性物质被排出人体,或产生衰变为止,连续照射人体,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4]

2.3影响人体健康

通过电离作用,核辐射会造成照射人员胚胎与胎儿、急性核辐射性等损伤的出现,最严重的是胃肠道上皮、生殖和血细胞。且核辐射事故中急性放射病较为常见。照射剂量处于1~10G y时,主要损伤的是造血系统;50G y以上,可在2天死亡,脑损伤为主要症状;超过1G y时,能够造成局部急性损伤或急性放射病的出现;10~50G y时,不经治疗两周时间可100% 死亡,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低于1G y时,会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头晕等轻微症状的出现。身体长时间受超剂量慢性照射,发生造血障碍、白内障等,以及疼痛、坏死、坏疽、红斑、水肿、干性脱皮等症状,因此会出现慢性放射病。在胚胎植入前受到核辐射时,因胚胎和胎儿对其较敏感,可能造成死胎的出现。当核辐射出现于器官形成期,则造成出生后死亡率也升高,胎儿畸形情况的出现。白血病和某些癌症发生率,在胎儿期受照射的儿童中较高。且因受到放射性碘影响,增加了儿童的甲状腺癌发病率。

3.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对策

3.1内照射的防护

经皮肤、伤口,或口腔咽下,直接吸入气载放射性物质进到体内,造成内照射危害的出现,所以,可经减少放射源数量,内照射止皮肤直接接触辐射源,日常穿戴防护衣,戴正压呼吸面具或气衣,避免带裸外伤进到辐射控制区,以及吃、喝、吸烟,防止吸入放射性微尘,限制食入放射性物质途径[5]

3.2具备较强核辐射安全防护意识

面对核辐射的时候,要做到不可“掉以轻心”,也不能存有“恐惧心里”,不管是在过早,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均需尽量避免核辐射,具备清醒的安全防护意识。在放射源容器,以及存在核辐射的场所,需加显著的“电离辐射”字样,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到有闲杂人员等经过之处。在接近辐射源,或放射源周围活动,一般人员无法确认是否超“个人剂量当量限值”规定,接受了多大剂量的辐射,不可能携带测量仪器,则选择远离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办法,不可避免时需选择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3.3外照射的防护

需积极的选择屏蔽措施,保证远离放射源、缩短被照时间。选择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隐蔽等措施,在核辐射事故地,防护表面放射性污染物,以及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同时在发生核辐射事故时,远离放射源是最佳的做法,且相应的保证离事发地点越远越好。在发生核辐射事故时,需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不是必要的情况,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尽早离开放射源。选择扎袖口、扎领口、扎裤腿,以及穿戴铅防护衣、铅帽、防护面罩、铅围脖、铅眼镜、铅手套等方式,避免身体暴露。有效应用就近的建筑物就近的建筑物,积极的选择屏蔽措施。

4. 结语

在当前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渐增加了接触电离辐射的发生几率,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事实上个人和有关单位,需选择有效、针对性的措施,坚持从核辐射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做好核辐射防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史宝玉,王晓慧,李超然.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人员防护策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1):193-195.

[2]李利娜,孙润军,陈美玉,等.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J].合成纤维,2019,48(10):21-25.

[3]傅晓伟.生活领域核辐射的危害与防护[J].环境与发展,2019,31(08):41-42.

[4]刘晓勇,谭光享,黄永顺,等.某新运行核电站所在地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能力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19,28(04):388-391.

[5]张明水,虞辉.加强核电站辐射防护的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3):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