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前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历经百年仍然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中,其一定与当前我国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无论什么年代,马克思主义都能够与中国的文化政治环境相融合,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是因为其与中华文化具有融通性。
一、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大同社会理想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变化和进步,这个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的时候,人类就会步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人都不会受到压迫,也不会被剥削,而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人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思想,在《礼记·礼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大同思想期望人能够自由发展,社会安稳,人们可以各取所需,这样的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太多的相似性。这两种思想兼顾到了每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享乐,并且两种思想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无一例外都指向了一个点,那就是公有化生产关系[1]。
二、暴力革命和反抗暴政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暴力革命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暴力推翻不合理的制度是可取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得到验证,十月革命就是一场武装起义,其本质上也是暴力革命,并且取得了成功。
在许多人眼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强调社会和谐,提倡以和为贵,实则不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种思想就可以代表的。在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和为贵的思想,也有反抗斗争的思想,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陈涉世家》一篇中便可以窥见一二:“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面对强大的秦王朝,陈胜、吴广作为劳苦大众毅然决然的选择奋起反抗,由此便有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这次的起义失败了,但是人们还是认可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斗争[2]。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的暴力推翻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武装反抗暴政。因而在我国积贫积弱的年代,先进的知识分子才会认可马克思主义,接纳马克思主义,才会如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三、唯物史观和民本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中,唯物史观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种观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的重视。对于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比如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种观点便是民本思想。在明清之际,《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有这样的描述:“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这几句话同样也体现出了民本的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有唯物史观,中华文化中有民本思想,两者的思想内核有着共同性,都体现了对人民的重视。虽然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民本思想也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仍然与马克思主义有共通之处。正是由于这共通之处,才会在那个人民思想觉醒的年代,使马克思主义被接纳[3]。
四、唯物辩证法与朴素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辩证法有着重要的地位,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组合而成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相应的观点,如《易经・系辞上》中所述:“一阴一阳之谓道。”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这点在传统文化中也可以得到,如《周易·系辞上》所述:“生生之谓易。”,又如周敦颐《 太极图说》中所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其中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那就是事物变化没有终止。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含有许多思想都与唯物辩证法有着一定的相通性。由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更易被中国人民接受。
五、结语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符合时代的要求,还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这种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两者观点相似,能够融合通畅。我国要想长久繁荣地发展,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融合于中国文化,实现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卫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5-7.
[2]王振江.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J].黑河学院学报, 2019, 010(006):5-6,9.
[3]刘冬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的可能性——以哲学为视角[J].西部学刊, 2018, 000(00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