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予以高度关注。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良好的家风孕育出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进而孕育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该课题组在系统缜密分析家风和社会风气具有高度一致性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困境,对其原因进行深刻剖析,提出加强良好家风建设一些富于创新性的措施和途径,以此为载体积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以优良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实意义
该研究课题以优良家风建设作为切入点,依托优良家风建设这一载体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预期的社会效果,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巍然屹立,对我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如磐石,更好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化建设。这只是从理论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界定,并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但是在实践层面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该研究课题拟从微观的视角,充分利用优良家风建设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抓手、着力点和载体,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力度,从而从具体实践操作层面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二、以优良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
(一)受市场经济影响下多元文化冲击,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日益蔓延滋长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知书达礼、邻里团结、勤俭持家、兄友弟恭、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些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而赓续传承,对家庭的薪火相传、兴旺发达,对家庭成员的发展成长,乃至对国家的繁荣昌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市场经济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消极作用的影响下,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家庭、一些家族中的成员不再把修身养性、明明德、止于至善等道德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而是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奉为自身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把满足自身物质方面的享受、经济利益等作为自身成功与否的标准,作为自身追求的人生目标。甚至于为了达到自身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部分人敢于挑战人生的道德底线,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从而与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背道而驰,与兄友弟恭、妻贤夫安、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家训大相径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所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核心内涵造成不小的冲击。
(二)囿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较为肤浅,甚至认知偏离正确方向
作为家族文化核心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祖祖辈辈孕育传承下来的一种道德氛围,一种文化,对家庭中成员乃至对国家的发展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推进,依托优良家风这一重要载体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其连接深度亟待加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盛行的特定历史语境下,不少人唯金钱利益是尊,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享受物质上的生活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目标,而对于绵延中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淡忘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规、家训等大都感到非常陌生,甚至于有些人会错误地认为家风、家规、家训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糟粕,应该予以摒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纷至沓来,我国的家庭结构模式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传统社会中所谓“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模式逐渐向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的小家庭模式转变,崇尚自由、人权、法治、民主,追求物质利益至上、个人至上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给那些意志薄弱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凡此种种,以上诸多因素使得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的单纯、甜美、天真无邪被残酷的事实撞得支离破碎,人们的思想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变得日益复杂化。不少年轻人尤其是00后,90后等这些新时代的“宠儿”忽视了家风、家训、家规等,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作肤浅的认识,对优良家风在促进家庭成员团结和睦、幸福美满乃至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缺乏清晰的认知,更没有认识到依托优良家风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以优良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路径探讨
(一)注重家庭教育,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对家中子女进行教育的基点与起点,是对家中子女进行启迪心智、培育道德情操的启蒙教育。家庭是人们生命中的温馨摇篮,是人们呱呱坠地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之师。父母对子女所进行的教育是最具有早期性和奠基性的教育,为其子女人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其子女人生中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向上心态的培养,为其子女人生中许多基本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之师,其对子女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达到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家庭教育主角的父母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涵养。《礼记·大学》对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进行了精辟的阐释:“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为人之父母要对“修身”有更清晰的认知,并不断加强“修身”,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得自身子女在修身方面提升至一个较高的人生境界。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层面,父母应该加强对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譬如我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像东汉时期班昭撰写的《女诫》,北宋时期司马光撰写的《家范》,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明末清初朱柏庐所著的《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等等。父母应该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立德树人,教会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职责。结合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并积极开拓创新,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符合自身家庭特色的家庭教育新模式。譬如商人家庭,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作为良好家风家训培育的重点,并以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子女深深领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丰富内涵;譬如领导干部家庭,应当将廉洁自律、秉公守法、勤俭节约等作为良好家风家训培育的重点,督促子女在受启蒙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家庭中就深深领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丰富内涵,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二 )充分发挥学校主课堂和主阵地的教育功能,使得依托优良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人们一生中所接受教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和教育孩子主课堂和主阵地的学校,是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培养各种能力,养成高尚道德情操,进行系统家风家训建设的重要场所,是孩子在踏入社会并进行社会化之前接受系统规范教育和熏陶的至关重要场所,也是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场所。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优良家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题,单单依靠家庭的微薄之力推进优良家风建设未免势单力薄,收效甚微,亟待需要作为培养和教育孩子主课堂和主阵地的学校予以密切配合和鼎力支持。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孩子的德育,将德育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将优良家风的积极培育贯穿其中。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优良家风家训家规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对学生开展涵盖德育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推荐一些优良家风家训家规方面的文化典籍诸如东汉时期班昭撰写的《女诫》,北宋时期司马光撰写的《家范》,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明末清初朱柏庐所著的《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等,提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化典籍,并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将对学生的优良家风建设贯穿其中,诸如开展以传承和赓续以优良家风为主题的文明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歌唱比赛、故事会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微妙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我国优良家风家训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对我国优良家风家训的浓厚兴趣,从而从更深层次感悟和理解我国优良家风家训中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和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
[3]《礼记·大学》.
作者:杨翔宇,男,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