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西飞民机作为民用航空飞机设计制造主机单位,于2020年10月建立航空安全管理体系(简称SMS)并通过局方试点验收。SMS以系统化的管理活动,通过识别危险、收集和分析安全性数据和信息、评估安全性风险、采取风险缓解措施等工作,形成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安全绩效管理为手段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SMS包括:一是,安全政策和目标,主要内容是安全管理承诺与责任,安全问责制,关键的安全人员,应急预案的协调,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二是,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内容是危险源识别,安全风险评估与缓解措施;三是,安全保证,主要内容是安全绩效监测与评估,变更管理,持续改进;四是,安全促进,主要内容是培训与教育,安全交流。四部分之间按照PDCA循坏关系进行衔接,持续进行安全管理提升。
2 危险源识别
系统和工作分析。按照SMS体系文件要求,采用SHELL分析四个部分相关工作,识别与某型飞机制造过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程序、资源、设施、服务和其它的业务活动:分析工序涉及的所有工作过程;分析每个工序涉及的所有活动;分析所有工序涉及的设备/设施(如基础设施、设备、工装/工具、计算机软件等)、软件资料(如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工卡等技术文件)、自然环境(如温湿度、气象条件等)和生理因素(如人员的压力、工作时间、身体素质等)、涉及的人员(如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资质证书等要求);分别分析所有工序涉及的设备/设施、软件资料、自然环境/生理环境、人员与人的关系,识别出危险源。
危险源识别。通过分析,从现场实际出发,对危险源进行识别。生产装配对装配指令编制及管理、补充装配指令编制及管理、实样申请与管理、工艺数据设计与管理、首件检验、特殊过程控制、关键过程控制、关重件零件制造、工装定检管理、机动设备维护管理、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库房管理、产品防护、质量管理、系统试验全过程进行危险源识别。试验试飞对试飞设计、试验机改装、机务保障、场务保障、地面试验、飞行实施等进行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清单。通过危险源识别,共形成部件吊装、飞机顶降、起落架收放、有限空间作业、飞机内部充气、飞机首次供电、飞机首次供压、外场试车、氧气系统检查试验、燃油系统加油试验、整体油箱修理、整体油箱死油清理等XX类XXX条危险源,涉及某型飞机装配、试验、试飞、维修等过程。
3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按照公司SMS体系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文件规定,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针对每道风险工序,从后果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适应的缓解措施。分别从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安全严重性,现有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适用性以及控制效果实施评估。
可能性方面,将识别出的风险工序危害因素发生概率的可能性分为极不可能发生、不大可能发生、偶尔发生、经常发生、频繁发生等5个级别,分别赋予5-1分的分值。在对可能性分析时,需要考虑是否发生过与所考虑情况类似的事件;同类型的其他设备或部件是否有类似缺陷。
严重性方面,将后果发生的严重性分为灾难性的后果、特别严重的后果、严重的后果、轻微的后果、可忽略的后果等层级,分别定义为A-E等级值。在对后果发生的严重性评估时,需要考虑可能会有多少人伤亡,航空器、财产或设备损失的可能达到何种程度;对生产和运行影响,大众、政治、舆论影响。严重性评估应具有可预见性、合乎逻辑。
对危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安全风险矩阵和安全风险等级表,并明确各管理层对安全风险可接受决策的权限。将风险综合评估结果确定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其中,低风险属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轻微;中风险属于风险事件发生具有某种危害的可能性;高风险属于风险事件发生具有重大危害的可能性。形成安全风险等级表(表1)。
表1安全风险等级表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对危险源产生的机理和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风险对危险源进行排序,作为后续制定风险缓解和风险控制措施的依据。风险值采用公式:风险值(R)=可能性(P)×严重性(S)进行小组打分方式,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风险值。通过上述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建立了公司总装、维修、试飞过程,分阶段、分层级的风险工序识别及管控清单,完成了危险源识别、危险后果判定、风险等级评价、风险缓解措施的初步制定。
风险工序清单是将风险管理落实在生产制造中的最后一步,将危险源与作业工序结合落地,形成风险工序清单的表单化管理。针对过程中的风险工序,形成部件吊装、气密座舱气密性试验、首次发动机试车三类共XX项高风险工序;形成飞机顶降、起落架收放、有限空间作业、APU试车、发动机试车(非首次)、氧气系统检查试验、燃油系统加油试验、整体油箱修理、整体油箱死油清理等九类XX项中风险项工序。
4 总结
SMS是一种安全管理方法论,其中安全风险管理是其中的核心。作为我国民用航空设计制造企业SMS试点单位,运用SMS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将SMS风险管理与某型飞机总装、维修、试飞业务活动充分结合,实现了对某型飞机生产装配和试验试飞阶段风险工序有效管控,提高了公司安全管理绩效。在此基础上,后续将SMS风险管理延伸到制造过程中的上游即工艺准备和采购阶段,将SMS风险管理不断融入业务流程活动中,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不断优化安全绩效指标,并通过集团和民航局将成功经验向民用航空制造、维修企业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温超、张黎、孟斌、左权.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评价[J]. 河南科学, 2020, v.38;No.263(10):118-126.
[2] 葛玉旗. 关于强化对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MS)的思考[J]. 新商务周刊, 2019, 000(004):P.30-30.
[3] 彭勇. 成都机场货站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体系(SMS-DG)建设的实践[J]. 空运商务, 2018, No.395(04):3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