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地方高校纲要课融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策略——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教学为例

李益顺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纲要课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纲要课教学中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主要从科学研究、教辅材料编写、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协同育人等方面采取各项措施,以切实提高革命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红色传人、传承红色文化为目标。
关键词: 纲要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对策;实效
DOI:10.12721/ccn.2022.157112
基金资助:项目来源: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研究”(18B0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XJK016BGD072)、湖南省重点马院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创新与发展研究”(1718ZDBM07)、2019年湖南省思政教育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地址:

百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锻造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思政课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中办与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与实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长期以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下文简称湘大马院)便一直在纲要课中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本课题组2018年以“高校思政课中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探索”为题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纲要课实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纲要课实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本课题组以“湖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现状”为题在湖南省内23所本科院校中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00余份,收到有效问卷9850份。其中关于地方纲要课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在前四的依次是:内容枯燥乏味(75%)、与社会实际脱节(68%)、教学方法单一古板(65%)、教学手段陈旧落后(58%)。[2]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鉴于纲要课教材的主要内容,与高中、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教材的近现代部分存在很多重复的地方,有20%学生误认为上纲要课是“炒剩饭”,缺乏新知,所以不感兴趣。有8%的学生认为一些观点与理论“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有45%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不能有机融入纲要课,严重脱离实际。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产生了很多典型案例与先进人物,为纲要课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但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纲要课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新精神,找不到革命精神与纲要课之间的契入点,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不能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机融入教学中。

其次,教学方法方面,简单划一,灌输式教学盛行,不能灵活使用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一些纲要课教师拘泥于理论灌输,大搞一言堂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填装知识的“容器”与被灌输的“鸭子”,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缺乏互动。对教学案例缺乏深入分析,热衷于讲大道理,缺乏真挚情感与理性思辩,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违背主体性原则,甚至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再次,革命精神教育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最关键的问题。革命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原因归咎于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一些纲要课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据调查,95%的大学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迫切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提升各项能力。但是一些纲要课教师专注于知识讲授,而忽略方法传授与能力培养,忽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然学生自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缺乏获得感与幸福感,难以提升抬头率与满意度。

然而,大学时代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拔节孕穗期,也是三观塑造的关键期。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纲要课中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

二、地方高校纲要课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各项举措

1、依托教研平台,加强理论创新,促进马理论学科建设。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之上,要改变教学与科研“两张皮”,实现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一方面,术业有专攻,纲要课教师要长期致力于“四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功底与科研能力。湘大马院制订科研政策,成立科研团队,先后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中心与中共党史研究中心,组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组、抗战精神研究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群体研究组等八个校级科研团队,统一部署,专题研究。并全面推进各类教研平台与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数据库建设,先后成立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与“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湖南省首批2011计划)、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与中央党史研究室合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有机融入整个马理论教学体系之中,加强马理论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建设,制定本硕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科研绩效评估制度,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2、开发与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编写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教辅读物。

科研要为教学服务,实现从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双重转化,组织科研团队为教师编写教参,为学生编写教辅读物,能充实与丰富纲要课教材,为革命精神教育奠定扎实基础。近代湖南涌现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厚。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成立若干课题组,积极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系列教辅读物的编写工作,解决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与教学疑难问题。近十年来,湘大马院先后出版了《抗战精神》《雷锋精神》《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研究》《伟大的民英雄:毛泽东与抗战》《恰同学少年——湘潭大学思政课教学案例集》等学术著作与教学案例集,社会影响良好。

3、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革命精神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师资队伍素质高、能力强是提高革命精神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的创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式的灵活机制。要敢于突破学科壁垒,吸纳更多优秀师资参与到革命精神教育中来。各高校马院联合校团委、学工处、宣传部、统战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制定管理制度,实施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并与国内名校建立专项帮扶机制,实施博士定向培养。并建立一种开放的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把能力强与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与学生辅导员纳入纲要课教师队伍,利用全校师资力量上好思政课,把革命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4、坚持全员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

革命精神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知识渊博、能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实现学生成长成才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协同、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协同,需要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协同,需要实现组织系统各机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需要实现培养体系各相关要素的协同”[4]。教学场域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与校园文化、社区精神文明、企业文化的建设相结合,要实现部门联动,组织合作,坚持三全育人,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行全校总动员,凝神聚力,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湘大马院以雷锋公司、孝行协会、环境保护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湘大艺术团等大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文艺汇演、征文大赛、演讲赛、辩论赛、歌咏赛、重走毛泽东小道、徒步韶山行与各种纪念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并与凤凰卫视、湖南教育、湖南经视、湖南卫视等国内媒体合作,共同策划,拍摄“百年百地正青春”、“‘湘’谈四史”等专题视频,让革命精神教育进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5、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各地方高校马院应该立足于本地资源,着眼特色办学,开发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建设,探索各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利用世界大学城、学习通、MOOC、易班等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空间教学。其次,要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场体验相结合,力行教学改革,实施研讨式、体验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再次,定期举办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职能培训与教学比赛,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构建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制度,由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老教师”担任新进教师的“导师”,进行科研与教学的指导。

三、地方高校纲要课实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实效与经验总结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既是我党教育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确保事业成功的基本经验总结。大多数纲要课教师出于文化自觉,自发地在纲要课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师生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升,教学融入占比提高。据调查,有80%的师生认为纲要课中实施革命精神教育是“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的”,有75%的课堂曾穿插革命精神教育,其中五次或五次以上的有26.5%,两三次的有48%。(2)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学生普遍认为,讲授中共先进人物与生动故事,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理服人。86.5%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能“增进新知,提升能力,完善人格”。(3)改进了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很多纲要课教师能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并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受学生欢迎,效果良好。大学生做调查项“你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方法是”时从高到低依次选择直观体验式(89%)、探究式(67%)、研讨式(45%)、谈话式(23%)、讨论式(21%)与讲授式(7.5%)。其中,90%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活动“比讲授式教学合理,效果更好,更受欢迎”[2]

不难发现,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大力开辟第二课堂,是新时代纲要课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举措。但在革命精神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几个问题值得密切关注。

1、关于革命精神教育与纲要课教学的权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

这主要表现为要么突出革命精神教育消弱纲要课教学,要么重视纲要课教学而忽略革命精神教育。究其根由,归咎于革命精神教育与纲要课教学的边界混淆。有些纲要课教师为了凸显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完全忽略了纲要课教学的整体性与目的性原则,把纲要课教学简化为革命精神教化。有些老师则片面强调纲要课的史实教育与专业性,而不重视革命精神的宣讲与教育,不能正确区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历史教育与精神教化。因此,要正确认识纲要课教学与革命精神教育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终是要做人的工作。”[5]纲要课教学与革命精神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革命精神教育理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精神教育不能被虚化、弱化与空泛化。但是革命精神教育又不能完全取代纲要课教学。

2、革命精神教育研究不足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革命精神融入纲要课的机理与机制缺乏理性探讨。一方面革命精神教育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因此离开理论支撑与科学研究的革命精神教育是盲目的,也是空洞无物、缺乏实效性的。革命精神研究与革命精神教育研究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活动的重要“支点”,离开革命精神与革命精神教育的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是难以为继的。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必须服务于教学实践,科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实现其立德树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转化成物质力量,且教学为科研不断创造出新的研究课题与研究任务。目前,学术界关于革命精神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富,但革命精神教育却缺乏整体性研究。那么,如何实现科研向教学、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双重转化,这是地方高校革命精神教育创新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本质特征、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方法策略、绩效评估等问题的学理研究,是地方高校纲要课融入革命精神教育的先决条件。

3、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持续提升问题。

地方高校纲要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是限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创新与发展的主要“瓶颈”。据调查,目前湖南地方高校纲要课教队伍存在专业不对口、学历层次不高,其中获得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仅占9.7%、硕士学位仅占38.5%,二者相加还不到一半,而更多教师的学科背景来自于其他专业,博士化程度也不高。而且纲要课教师队伍的教研能力整体不强、职评聘标准不一、薪酬待遇差异化、工作积极性有待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革命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各高校要确保思政课建设经费投入到位,积极主动地多办事,办好事,认真落实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纲要课教师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关心纲要课教师的身心健康,合理改善工作待遇,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制定学院远景发展规划,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与专业化的纲要课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3/4):7.

[2]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湘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年鉴选辑(2005-2020)[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20:230;236.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08-31.

[4]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28.

[5]邹礼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83.

作者简介:李益顺(1976-),男,湖南隆回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