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胃神经鞘瘤和胃间质瘤CT影像表现及临床鉴别诊断效果

张文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潍坊市,261041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神经鞘瘤和胃间质瘤CT影像表现及临床鉴别诊断效果。方法 用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到院进行检查的46例胃部肿瘤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全部进行CT影像检查,与病理结果对比诊断正确率、两种肿瘤检出率。结果 检查后,病理诊断正确率比CT检查高,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近,诊断正确率的参考价值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神经鞘瘤和胃间质瘤的相关情况都十分明显,两种肿瘤检出率均较高,数据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 CT能对胃部组织进行多层面扫描,数据精确度较高,诊断结果正确率和癌变情况均清晰反馈,鉴别诊断可利用影像表现快速完成,及时区分两种肿瘤,保障诊断效力。
关键词: 神经鞘瘤;间质瘤;CT
DOI:10.12721/ccn.2022.1575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胃神经鞘瘤良性居多,胃间质瘤虽较常见,但对机体造成损伤,会削弱机体运转,常用手术、放疗/化疗治疗。两种肿瘤都在胃部,会影响胃功能,出现疼痛、呕血等病症,若检查不到位,诊断结果容易混淆,影响患者生活。CT检查可以将各个层面扫描数据回传至计算机端,相关人员通过影像和数据能快速分辨两种肿瘤,根据特点确诊,诊断效率高,不会延误治疗[1]。CT检查为临床鉴别诊断两种肿瘤提供支持,保障影像资料等参考价值,缩小CT检查和病理结果间差距,保障数据说服力,详见下述。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到院进行检查的46例胃部肿瘤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全部进行CT影像检查。共有27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龄均值为(49.51±1.43)岁,病理结果中显示共有15例胃神经鞘瘤、31例胃间质瘤。两组基线资料完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2]:呕血、疼痛、黑便等明显,经病理确诊后全部接受手术治疗,家属代签知情同意书。排除:癌症病史、其他脏器疾病、凝血及免疫功能障碍。

1.2方法

确保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水6-8小时,准备扫描前15-30分钟让患者饮用800-1000ml的清水。调整好CT扫描仪(平扫管电压为120kvp;增强管电压为80/140kvp,机架转速为0.6s/rot;固定管电流为600mA,螺距0.983,准直器宽度为0.625mm,重建层厚和层间距均在1.25mm;碘佛醇做对比剂,剂量根据体重确定1ml/kg,流率在3-4ml/s,用高压注射器在肘部前静脉推入,监测腹主动脉,阈值50HU,触发后8s左右开始扫描动脉期,在30s时进行门静脉期扫描,120s进行延迟期扫描)。计算机端需标记出圆形、类圆形ROI,对坏死囊变、较大的血管影等尽量规避,记录病变数值,用40-140kev的单能量CT值和碘水浓度确保能完成三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影像结果需由两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阅片判断,保障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强化方式等正确性。

1.3观察指标

统计CT诊断出胃神经鞘瘤和胃间质瘤的例数,与病理结果对比,生成诊断正确率。根据CT检查中两种肿瘤诊断结果例数,统计两种肿瘤出现边界清楚、分叶呈哑铃状生长、均匀强化等情况例数,生成检出率。

2  结果

2.1比较诊断正确率

检查后,病理诊断正确率比CT检查高,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近,诊断正确率的参考价值大,数据间存在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 诊断正确率对比[n(%)]

截图1741591654.png

2.2比较两种肿瘤检出率

检查后,胃神经鞘瘤和胃间质瘤的相关情况都十分明显,两种肿瘤检出率均较高,数据无较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 2 两种肿瘤检出率对比[n(%)]

截图1741591669.png

3  讨论

胃神经鞘瘤和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较大差异,都会出现圆形或者类似性状的肿块,若检查方式不科学,误诊率较大。CT扫描是现代医学常用检查方式,扫描时能对腹部组织、血管等认真探查,对细胞密集部位、形状、边界等清晰反馈,突出病变特点。在重建影像的时候,能快速发现病变位置,截图细致、清晰,反应出肌层肿瘤形态、溃疡面积等,规避坏死囊变等对检查的影响。

综上所述,CT能对胃部组织进行多层面扫描,数据精确度较高,诊断结果正确率和癌变情况均清晰反馈,相关人员可根据影像表现快速鉴别癌症,正确分辨两种肿瘤,保障诊断效力。

【参考文献】

[1]刘明亮, 高玉青, 刘斌. 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2):29-32.

[2]马丽娅, 李震, 沈亚琪,等. 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MSCT增强多参数鉴别诊断[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 27(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