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偶像”,何谓“榜样”
很多学生都认为,偶像就是我们学习榜样。“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当代所指的偶像,泛指人们所崇敬的、保留在自己心中的一切人物形象。”[1]何小忠给偶像所下的定义为:“偶像是一种形象化人格符号,这种人格符号是被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所认可且受到极大尊崇、欣赏、向往与喜爱的。”[2]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网络上的各种偶像养成系节目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与眼球,忽视了学生观众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特点,或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做出不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当下社会的“偶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贬义的一面。
与偶像作对比的是榜样:“榜样是一种人格范式,这种人格范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形成的为大众所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具有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并且能够被人们所借鉴和学习。”[3]学生应该正确区分偶像和榜样的作用。但在学生看来,榜样太过“高贵、神圣”,以至于学生无法接近,从而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对榜样的兴趣。
二、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价值观
彭怀祖提出:“既然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都有一定的弊端,比如不理性的偶像崇拜、榜样教育过于单一等,为了解决这些弊端,需要在榜样与偶像之间构建合理的耦合机制。”[4]根据学生在德育形成过程中的模仿性和自主性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价值观,建立起有意义的榜样,运用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式学习,对促进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分析。
(一)因材施教,建立学生认同感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选取的榜样代表主要来源于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主要为革命先烈以及在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与学生现在生活经验相距甚远的领域中表现突出的杰出人士。学生对这些榜样的呈现方式感到非常遥远而陌生,无法让学生内心产生共情感和认同感。与之相反,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是其对偶像的一种自我认同的表现,从偶像的身上,学生可以找到认同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尤其渴望追寻自己信仰的人或信念。通过偶像崇拜,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避免这一时期出现角色的混乱,另一方面青少年可以从中学习社会所倡导的正确价值观念。”[6]因此,在了解了偶像能够快速地获得学生的认同原因之后,教师应该“投其所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不同心理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反应他们心理所需符号的代表性榜样,从领域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榜样的正确认知的意义和认同感。
(二)投其所好,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感知榜样的途径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会以及一些正式的场合。这些途径的呈现方式也表现较为单一,活动内容少。如在元旦文艺汇演中的红歌颂,六一儿童表演节目中要求以歌颂党为主题,带有浓浓的政治色彩。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节目本身期盼的兴趣,把更多的兴趣转移到偶像中去。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偶像的过度包装以及自媒体的发展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接触到偶像,以寻求自己情感压力的倾泄。与之相反的是学生了解榜样的过程依旧是通过一些历史影像资料、记录片、教材等途径。学生与榜样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单向的强制性传输,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最终使学生的视野投向那些所谓接地气的偶像。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选取的榜样代表,而与之不同的是学生在选择崇拜的偶像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现有认知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偶像。因此,在选择榜样教育的素材时,首先考虑选取与学生实践相接近的例子,其次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生动有趣互动性较强的榜样介绍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和榜样主动交流的欲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三)多样活动,增加榜样质感
高年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喜欢通过追崇偶像借以在其身上寻找一种心理上的释放,心灵上的寄托。当学生受到网络上的各种诱导,没有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时,容易做出一些较为疯狂的事情,如花大量的金钱去购买一些艺人周边,甚至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打赏。在学生看来,这是他们能够“走近”偶像、支持偶像继续走下去的方式。鉴于此,我们可知,如果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想方设法拉近榜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榜样的感知,为学生与榜样之间建立起共同生活体验,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转移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视野,重新树立起积极的榜样。比如革命先烈,现今的学生对革命先烈的事迹以及他们所处的年代了解知之甚少,以至于始终无法理解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教师深情并茂,情溢于表的讲授,换来的却是学生枯燥无味的表情。他们的关注点在于“为什么要吃树根,为什么不跑……”诸如此类的“奇葩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利用好每学期一次的研学活动,去参观和走访红色文化革命博物馆,让学生实地的考察与研究,把此前对革命先烈的感知通过实践变成两者之间共同的经历与体会。
(四)多元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埃里克森指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一个不同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时期就是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的发展过程。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也是一种“自我
确认”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时,不可对其进行“一刀切。”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偶像与榜样的区别,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偶像的作用,避免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榜样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偶像的消极影响而一味地进行抵制,教师需要肯定的是学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偶像带给他们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找到了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角色。
参 考 文 献
[1] 孙宏艳,王缓平著.《偶像自我人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2
[2] 高玉详.健全人格及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 袁义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O]河北:河北师范人学.2010:42
[4] 彭怀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耦合几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6
[5] [6]赵婕. 少年儿童榜样教育中的偶像崇拜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