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探析

李薇

太原市晋泽中学校,030000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引导学生价值观发展的重要课程,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被赋予了新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塑造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对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个人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融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
DOI:10.12721/ccn.2022.15712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内容也有着相同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重塑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间的联系

(一)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

在初中德育课程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仅需要接受社会大众的道德理念约束,同时还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学生要了解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并理解和认同相关法律条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对公民的基本素养做出了法治要求。公民必须履行自身的社会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公共权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德育约束和法治约束理念进行融合讲解,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认同和服从国家的法治理念。

(二)亲社会行为和爱国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也提出了更多的例证、依据,如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等,使学生积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他人的利益表现出关切等,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亲社会理念。教师需要逐步完善学生对国家的认识,理性分析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和成就,促使学生对公共利益保持独立思考的理性分析态度。

(三)以民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分析和约束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脱离了人本思想任何发展将毫无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德育意识和实践素养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为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申介绍核心价值观

德育教学和核心价值观教学有着深刻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引申教学,促使学生对国家发展形成新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中,教师需要对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进行有效阐述。使学生了解到人本身的局限和人性光辉,使学生了解到法律更深层次的价值,促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保持理解和认同。

(二)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元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新闻话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读出新闻背后潜藏的作者态度。组织学生进行课题讨论,辩证地看待日常新闻中“夹带的私货”,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复杂特性,提升学生在面对网络问题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与科学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核心价值观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强调科学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利用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料来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其次,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进行相关内容的演讲或者讨论,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将学生亲身经历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有效提升融合效果。

(四)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会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只关注书面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发现“灌输式”教学能够短时间内提升学生成绩,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当代初中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枯燥无聊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作为初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教室内设置的多媒体播放针对学生特点及兴趣的音频、视频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便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产生合作意识;还可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榜样的作用来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榜样能够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精心选择相关人物的事迹,以榜样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以及品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榜样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相关的主题班会、宣传活动等,活动中介绍榜样人物的优良品质,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且能够通过相关的事迹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在“我们崇尚公平”这一课当中,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公平的观念,也使学生成为维护公平的人,需要将其中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维护公平的榜样,比如“法官”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维护公平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可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语

[1]左敬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神州(上旬刊),2020(7):101.

[2]吴帆,张文彬.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仪式向度考察[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