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

王观涛

湖南师范大学,032600

摘要: 在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世界不同的文明点上,如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等,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群体,这些思想家群体不约而同地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提出了人类永远不可能绕过的一系列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思考,从本质上说并没有超越轴心时代思想家们提出的范围,是对古人思考的一种延续。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历史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获得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密不可分。
关键词: 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OI:10.12721/ccn.2022.15713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是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是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接续奋斗中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互动中不断形成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中国哲学概述

任何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必然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判断(命题)、推理组成的。大家知道,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主要有理念、存在、对象、本质、精神实体、形而上学,等等。中国传统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构筑了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体系。这一范畴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在自身内在逻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和认识外部世界水平逐渐深化的过程。

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是伟大的思想宝库。在中国传统哲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概念和范畴被不断地运用、充实、丰富,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这些概念大部分仍“活”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阴阳五行学说仍是中医理论的主要概念;还有一些成语、俗语仍是人们平时常用的语言,如扭转乾坤、天道酬勤、本末倒置、避实就虚、言简意赅、形神兼备、仁至义尽、名实相副等;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更是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

二、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这就是要完成“站起来”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偏向”。这是党总结中国近代特别是建党以来经验教训作出的重要决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卓越的理论创新能力和高度的理论自主自觉。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很快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获得尊严,人们获得解放,成功实现了“站起来”的奋斗目标。

(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朝着“富起来”的阶段性目标奋斗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创造性结合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一起成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伴随着新型政权建设、国家治理实践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全面深入展开,一些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必须作出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开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的创造性结合,在制度、道路、思想的艰辛开拓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积累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经验教训。

(三)创立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需要人们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作出抉择。经过短时间的矛盾和彷徨,中国共产党人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了理论创新的思想氛围;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初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理论创新的发展主题;克服了教条主义思想方法,批判了错误和反动的思想观点,廓清了误导方向的思想迷雾,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了理论创新的政治准则;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全面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避免了神化领袖或割断历史的错误,保证了理论创新的过程连续性、发展继承性和体系开放性。经过这些努力,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快速拉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新的创造性结合的历史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开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实践,在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创立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实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拓奋进。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结论:传统哲学中的以人为本、天人和谐、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为贵、和而不同、民贵君轻、与时偕行、变易维新、求同存异、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经世致用、重德重教重孝等思想,以及荣辱观、廉耻观、节俭观、正义观等,都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成为我们今天制定治国方略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成为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今天的社会仍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福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研究[J].党史博采(下),2018(09):4-7.

[2]刘洪森.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及其反响[J].毛泽东研究,2017(01):77-87.

[3]杜洁.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泰国的传播与影响[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4(01):1-8.

[4].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我们的世界观——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六周年[J].理化检验通讯,1967(0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