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

沈丹萍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摘要: 环境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它源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涉及人类生存的问题。环境哲学是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和思考、认识和解决开始的。当今世界,由于资本的发展,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日益遭到破环,人们日益生存的地球正在变得伤痕累累。因此,加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参考了一些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的若干想法,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
DOI:10.12721/ccn.2022.15713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资本的原始积累既是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又是对自然价值的剥削,两种剥削同时进行彼此加强,导致工人贫困和自然破坏。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造伟大的剩余价值学说时,也揭露了这种剥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阐述了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历史观,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今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人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探究的当代意义分析

(一) 促进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不断地被发展和完善着的,能够始终成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对于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严格意义上的促进作用的[2]

再者,马克思主义永远走在我们的而前面,是十分先进的思想,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和中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丰富性和整体性。这也是要求我们从时代背景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挖掘马克思主义在环境上的哲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 为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哲学指导和智慧

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利用和索取自然资源,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不仅导致国家公民饱受环境破坏而影响身体健康的后果,还导致日后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环境,得不偿失。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国加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就是当今的中国也在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黄河水土流失,北京最近的沙尘暴天气,南方泥石流,包括近几年北京、济南严重的雾霾天气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加强对马克思哲主义环境哲学的研究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前瞻性的看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

(三) 有利于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落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矛盾的彻底解决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在关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人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巨大的破环,或者有一些意识的话也没有当今环境保护意识之深刻。于是,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并没有明显的“环境哲学”等术语。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伟大的哲学理论蕴含了相当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其基本思想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与自然和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应当和平相处,和解而非争斗,意思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完成人作为生命的统一,实现了自然界的复活,具备“人”的一些特点。

具体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类奉献,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料,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将自然界的一些物质变成人类的工具、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使人类获得发展;其次是人的自然化,表现为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获得物质资料的同时,自己得到充实和提升,人类不断提升掌握和控制自然力量的能力,于是人类的发展也根植在了自然发展之中,二者互动而发展,互动而存在。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互相制约的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毫无疑问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发展,王朝的更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物质决定发展。例如,每逢大灾害,产生大饥荒,都会导致政权不稳定,民心不稳定,人类历史容易发生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液体想了这一点,他们把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了人类史和自然史,二者角度不同但是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既对立又统一。在人类社会的初期,自然界是恐惧而具有绝对权威的,自然界主宰人类命运,人们没有权利和能力与自然界抗争;后来,人们逐渐适应自然,逐渐发展自身的自然征服力,学会利用自然资源,并相应的改变环境;而当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空前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自然界在人类面前变得相对脆弱了许多,但是人类仍然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一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无产主义社会的特点,以及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

(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类的社会关系解读中的环境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全面提升的思想构成其环境哲学思想的价值维度。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哲学高度上对由一系列文化与环境的挑战和应战组成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宏观的理论抽象,指出人类历史发展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人类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将实现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5]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有节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毫无节制、盲目的开发自然资源,提倡低消耗的利用自然,以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能够获得持久的、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4]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称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过程”,在未来,自然史必然会走向人类史,任何自然也最终将会实现“和解”。

最后,指出人类历史发展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实现这个过度需要借助自然界的力量,依赖于人们与自然的相处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我们为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促进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为中国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切实哲学智慧,加强对期环境哲学的剖析和解读需要学者们一道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彤.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启示[J].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2):126-129.

[2]郝姝媛.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思想——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例[J]. 活力,2011(1):68-69.

[3]殷姣姣,郭格.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意义[J]. 法制与社会,2017(31):236-237.

[4]李君. 马克思的自然观浅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平原大学学报,2008,25(1):15-16.

[5]刘晶. 浅析《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兼谈其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86-88.

作者简介:

沈丹萍(1984- ),女,汉族,辽宁丹东人,中共丹东市委党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