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

李冬俐

陕西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 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基于人类的科学思想唯物史观,所以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科学判断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不但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而且具有现实性,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理想也具有现实性。
关键词: 唯物史观;平等;生产力;社会关系
DOI:10.12721/ccn.2022.15713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人类为了追求平等,曾经构想过原始共产主义平等理想、基督教平等理想、近代民主主义平等理想、空想社会主义平等理想,而随着这些理想的破灭,最终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艰辛研究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根据唯物史观,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随着人类社会新的生产力将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束缚,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具有了历史必然性,而共产主义平等理想也必将变为现实。因此,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不再只是人类理性的要求、正义的表现,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理想也将成为现实。

一、基于唯心史观的人类平等理想具有空想性

纵观人类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尽管平等理想源远流长,但是,人类依据各种平等观念所进行的平等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以往的平等主义思想家在设想平等理想社会时所秉持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也就是说,由于他们只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根据人类道德立场,通过绝对真理、人类正义等概念构想平等社会方案,因此具有空想性。历史证明,平等理想的普及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序曲,而寻找到现实的实现平等的道路才是人类建立平等的正剧。那么,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能够指明人类建立平等社会关系的正确道路,就在于他们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就是说,人类平等理想也从“乌托邦”变成了人类社会客观的发展趋势。

二、唯物史观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科学的平等理想的产生

历史已经证明,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被运用于人类历史的研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也是历史观从非科学变为科学的重要原因,而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不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发展到了科学阶段,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平等理想。

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平等,那么,不论是社会主义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实践,平等始终是其核心价值。所以,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通过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而且,历史也证明,社会主义平等实践要取得预期成果,社会主义平等理想必须具有科学性。因此,那些缺乏现实依据的平等幻想的破灭本质上就是唯心史观的破产。所以,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立论根据,那么,肯定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就是肯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反之,肯定唯物史观也就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的科学性。

比较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后者的缺陷在于在思想中寻求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不能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解释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准确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手段也就是实践,而不是启蒙思想家所尊奉的抽象概念,而且哲学家们过去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在实践中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判断人类平等方案科学与空想的依据是:如果平等方案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那么就具有科学性;而如果平等方案以唯心史观为理论依据,那么就具有空想性。

三、基于唯物史观的人类平等理想具有历史必然性

既然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本质,那么他们关于新社会的设想就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出发点,认为人类建立平等的条件只能在经济学、经济事实中寻找。因此,理想社会要建立平等社会关系,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也就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生产力,也就是拥有在生产力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对于理想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论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所包含的革命因素,尤其是生产资料技术水平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革命性意义。他们深刻指出,唯有借助于蒸汽机所代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建立没有阶级的平等社会。马克思曾指出,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用何种劳动资料生产,那么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程度的尺度。因此,“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1]而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而大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产生了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导致阶级对立尖锐化以及社会矛盾激化。具体说,大机器所创造的条件大体包括:(一)大机器创造了建立平等的物质条件。通过大机器进行生产的大工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社会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人类建立平等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二)大机器创造了建立平等的劳动者条件。当工人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时候,“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2]那么劳动技能也同劳动工具共同从工人身上转移到了机器本身,其结果就客观上缩小或者说淡化了劳动者能力差别。(三)大机器创造了建立平等的教育条件。大机器生产方式不但能够创造出人们全面发展自身能力的物质条件,而且使得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时间相应减少,从而拥有较多闲暇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总之,在理想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充分释放现实生产力的生产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既有的物质财富又成为社会成员全面发展自身能力的条件,那么,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的劳动能力普遍提高的理想社会,必定是一个平等社会。因此,人类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也就是说,理想社会平等的实现不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而是既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也有人人能够平等地享有劳动成果的权利,因为大机器生产方式能够使得平等与效率具有统一性。因此,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版社,1995:273.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版社,1980:218.

[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

作者简介:李冬俐(1967—),男,陕西绥德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平等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