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哲学的融合策略探析

姚星名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素朴镇素朴小学,551509

摘要: 本文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基于核心问题“我们从语文中学什么”进一步探讨阅读教学与儿童哲学的融合之路,以求探寻小学语文课堂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哲学;必要性;融合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3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儿童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儿童天性的需要

古希腊哲学家曾说哲学缘于惊讶,儿童的天性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由于儿童年龄较小,知识较少,“初来乍到”对这个世界很好奇,对一切事情都保持着好奇心,天马行空的思想,喜欢提问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在年龄小的儿童中,他们经常会向大人提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此类问题正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此外,学习哲学与年龄无关,李普曼教授认为:“哲学妙在任何年龄的人都能因思考和讨论哲学问题而有所收获。”如果仔细地研究儿童所说的话,就会发现儿童单纯、朴素的语言有时也蕴含着哲学道理。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需要

哲学的目的在于发展思维,儿童接受哲学教育将有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等思维的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儿童往往是接受式学习,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即使有着自己的想法或思考,往往会被成人打压与阻碍。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中也要求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儿童哲学教育有利于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让儿童进行创造性学习,更好地完善素质教育。

(三)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

据课标中要求,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为,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强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思维包括辩证思维、质疑精神、批判思维等,哲学中就包含这些思维,将儿童哲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会推动学生这些思维的形成,实现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哲学的融合策略

(一)结合阅读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起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儿童哲学文章的阅读时,教师也应当发挥好“问题”的价值,引导学生以问题探究为方向,对文章中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但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也应当注意以下方面,一是问题是否与教学内容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二是问题是否可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发学生的思考,只有真正地做到这两点,问题才可以成为学生有效进行哲学阅读的“阶梯”[2]。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引领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中的内容,向学生设定一些问题。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夏日里万物生长的描写,向读者表达了人要把握时间,尽可能地用力成长的道理,结合上述内容,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呢?”的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基于此产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在解答问题中了解到文章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在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一个详细的认识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通过文章的阅读,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对你有什么影响吗?”等问题,使得学生透过文字,探究文字之下的深刻哲理,逐步认识到人应当把握时间的道理。

(二)结合现实生活,发表学生观点

儿童哲学阅读的最大魅力并非是“阅读”,而是思考,但是,当学生面对文本时,并非直面阅读就可以产生深刻的思考,认识到人生的各种哲理,而是以阅读为基础,联系现实生活后,才可以产生自己的想法,从而完成对深刻内涵的内化。所以,在组织学生展开儿童哲学阅读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入现实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当中的哲学内涵进行联系,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将相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引起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提出“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到廉颇的态度转变呢?廉颇为什么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进行解读。随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你在生活中做错过事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呢?”使得学生主动地将目光从课上迁移到生活中,思索自己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使得学生可以从廉颇身上学习“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发表自己对于知错就改这一哲理的认识效果。可以看出,教师从阅读教学过渡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过渡到文章内容,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到的人生哲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使得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完成对阅读中人生哲理的内化。

(三)结合联想绘画,获得深刻印象

对小学生来说,与纯文字的内容相比,他们更容易被直观、形象的画面吸引注意力,也容易透过画面理解其中的哲理。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哲学阅读,而学生对文章中的哲理解读效果不佳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使得学生在更为直接的画面上认识到其中的哲理,并在绘制图画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印象,以便完成对哲学阅读文本的有效解读[3]。比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这一课中,当教师带领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解读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钩织出与本篇文章相关的画面。随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使用画笔将自己头脑中的画面表现出来,以便完成抽象文字与直观画面之间的转换。同时,在学生根据文章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联想和绘画时,可以逐字逐句地体会到盘古的开天辟地,从而增强体验的效果,提高对文章中献身精神的理解质量。不难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内容进行绘画,能够让学生对文章上的每一个字词都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得学生在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文章深度的理解,增强对其中哲理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将儿童哲学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哲学思想,掌握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组织探究群体,让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带着新角度、新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 顾英洁.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3] 高振宇.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2):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