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党建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涉农领域,高职院校党支部不仅是党的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更是推动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实现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会议精神,聚焦于涉农支部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机制构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党建模式,如“党建+”支部工作法,将党性教育与农业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本文还关注于如何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引领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地方“三农”发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一、高职院校涉农支部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
(一)强化党性修养,引领农业文化正向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涉农支部中,党员党性的培育不仅是个人政治素质的提升,更是推动农业文化正向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支部党员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农业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使命与责任,例如,某高职院校涉农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前往农村基层,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不仅增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还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农业文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融合专业优势,创新农业文化传承模式
涉农支部的党员大多具备农业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够将党性教育与专业优势相结合,创新农业文化传承的模式,支部通过构建“党建+”工作模式,如“党员+博士”科研团队、“党员+课程组”教学团队等,将农业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农业文化中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例如,某支部党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对当地传统农耕技术的整理与研究,开发出了一套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农业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农业文化创新活力
涉农支部的党员在农业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激发农业文化的创新活力,党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农业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农业情怀和创新精神,党员学生则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为农业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青春力量,例如,某高职院校涉农支部的党员学生团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当地农民设计了一款智能农业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涉农支部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强化党性修养、融合专业优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途径,支部党员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还为农业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高职院校涉农支部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化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支部作为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关键。以下从四个方面归纳出优化路径,旨在通过具体实例,展现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党性教育与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党性根基
高职院校涉农支部定期组织“三会一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重点,结合农业特色,开展“乡村振兴理论学习月”活动,通过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国家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使党员深刻理解“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学习强国”平台,鼓励党员自主学习,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实际行动。
(二)融合农业实践,践行党性承诺
支部党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将农业技术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例如,在春耕时节,组织党员技术骨干组成服务队,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锻炼,党员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党性的认识,将服务“三农”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
(三)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农业文明
支部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展“农业文化寻根之旅”活动,通过走访古村落、农业博物馆等,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农业知识、农耕习俗和民间故事,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以现代方式呈现给师生和社会公众,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开发农业文化体验课程、举办农业文化节庆活动等,让农业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创新党建模式,激发组织活力
支部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农业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如推行“党建+科研”模式,鼓励党员教师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实施“党建+社会服务”项目,组织党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和生产能力,还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形式,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农业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高职院校涉农支部在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化路径上,应坚持政治引领、融合实践、挖掘文化和创新党建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实例的生动展示,不断推动党性教育与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结语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高职院校涉农支部党员党性培育与农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发展,不仅是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强化组织战斗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政治引领、融合农业实践、挖掘文化资源、创新党建模式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见证了党员在农业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也感受到了农业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我们将继续深化党性教育与农业文化的融合,探索更多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农业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共同书写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倪娉婷.“学党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大学,2023,(15):69-72.
[2] 师伯宁.信息技术时代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思政教育提升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2024,(07):73-75.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4.0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