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年轻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先要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正所谓: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只有首先具备优秀的品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一、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代社会世态浮华、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对金钱、权利、身份、地位的追求,而且这些追求往往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高校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责任感缺乏
当代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00后”。这些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很少会为别人考虑。在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进入高校之后,便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的特点。比如说,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不懂得尊重师长、不主动打扫宿舍、不爱护公共设施、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等等等。他们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从小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因为什么事都有父母为他们考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属于成年人,并且即将毕业步入社会,这就会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很可能会首先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
(2) 生活状态颓废
有很多学生进入高校是人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开始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在脱离了管教和束缚之后,他们开始肆意追求所谓的自由。白天不去上课,先是睡到自然醒,起床之后也不整理个人卫生和宿舍卫生,甚至不去吃饭,而是干各式各样自己喜欢干的事。有的人拿起手机看短视频和直播,有的人打开电脑打网络游戏,有的人打开电视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观看,也有的人出去跟对象约会,等等等等。时光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一个学期转眼之间就在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下过去了。到了期末,快考试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想各式各样的旁门左道,争取来个“六十分万岁,考多了浪费”。
首先来说,这样的生活状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就非常不利。生活没有规律,完全随心所欲,长期下来不但会得各种疾病,还会让人精神状态不佳。其次,这样的生活状态也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这样浑浑噩噩地一个学期下来,不但根本学不到东西,还会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
(3) 价值观扭曲
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然而很多家长都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这也导致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也有样学样,在学校里模仿自己的家长那样,每天蹉跎度日、得过且过,无利不起早、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往往认为上课没用、学习没用、努力没用、奋斗没用,只要考试能及格,混个文凭就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也导致了学生道德品质的败坏。
(4) 法律意识淡薄
大量事实表明,当代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并不知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校园贷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些学生想参加课外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为日后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手里的钱却不够交学费,便通过校园贷获得了资金。也有的学生想创业,为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和财富,手里的资金不足,便也通过校园贷获得了资金。也有的学生喜欢攀比,对糜烂的物质生活极度向往、对奢侈的不良嗜好极其渴望,父母给的生活费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消费,便也通过校园贷获得了资金。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不知道校园贷远非他们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套路和险境。最后欠款越来越多,无力偿还,便发生了一件件悲剧。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较强,便会在一开始就坚决抵制校园贷。即便是误入歧途,也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至于越陷越深,最后无法自拔。
二、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教育高校学生
(1)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易经》有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可见世间万物变化是永恒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他们的角色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他们是家里的孩子,无论什么事都有父母来完成,不用承担责任,也不用承受压力,只需要埋头苦读即可。而进入高校之后,他们脱离了父母,已经不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了。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要独自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有的学生目前虽然没什么问题,但有没有误入歧途的苗头。有的学生已经沾染了不良习惯,或是形成了不正确的三观,如何避免他影响其他同学。
(2)把握好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这便是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们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高校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性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意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道德败坏的危害性和危险性。
三、 结语
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生活状态颓废、价值观扭曲、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好食物的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修雁.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34):214.
[2] 刘纯,霍群.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J].现代交际,2019,49(03):193-194.
[3] 祁飞飞.多元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分析[J].赤子,2020,(025):91.
[4] 樊伟高.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展[C]//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21年版第一辑).
作者简介:
范金良,男,汉族,山东高密人,研究生学历,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