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疾病广泛流行且在国内有较大患者群体,化疗后AL患者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且症状缺乏特异性[1]。基于AL患者基础病情会对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冲击,加之化疗过程会对身体状态造成进一步影响,其继发院内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早期评估感染发生风险并及早予以针对性干预,将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转归情况[2][3]。基于该目标,尤为必要明确AL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构建评估模型,从而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筛查和评估分析,继而为诊疗方案调整,感染早期防控或干预提供理论依据[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化疗的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入组研究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是否合并发生感染具体分为感染组(32例)、非感染组(118例)。
(1)诊断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感染:发热,体温>38.3℃,超过2 天,排除其他导致发热的非感染因素,有感染的定位症状或体征;或体温<38.3℃,但有明显感染灶。血、尿、痰、咽、肛周及病灶分泌物致病菌病原学培养阳性[5]。(3)影像学检查有阳性结果,提示感染。
(2)纳入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外周血象、骨髓象、结合细胞遗传学、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明确诊断为AL[6],均符合张之南AL的诊断标准;AL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化疗;年龄≥18 岁;病历资料完整。
(3)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化疗前已合并明确感染且在化疗开始时感染仍未控制的患者;因自动出院未能完整完成化疗的患者。
1.2 数据收集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病情(包括AL类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基因突变、入院时候发热情况、峰热、粒缺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肾病综合征、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和治疗过程(包括化疗次数、化疗并发症、PICC置管操作、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长、护理级别等)
1.3 统计分析
统计学的处理数据要使用SPSS 20.0(SPSS公司,美国)的统计软件来分析,单因素分析患者基本病情和治疗过程对其感染发生的影响,结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化疗AL患者基本病情的比较
感染组、非感染组化疗AL患者AL类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基因突变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候发热情况、峰热、粒缺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肾病综合征、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来看:感染者患者群体中,入院时候存在发热情况、峰热>39.0℃、粒缺时间≥7d、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肾病综合征、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对象发生感染的占比相对更高。见表1。
表1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化疗AL患者基本病情的比较2.2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化疗AL患者治疗经过的比较
感染组、非感染组化疗AL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次数、化疗并发症、PICC置管、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长、护理级别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来看:感染者患者群体中,化疗次数≥10次、存在化疗并发症、存在PICC置管操作、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有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长≥14d、护理级别为特级或一级的对象发生感染的占比相对更高。见表2。
表2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化疗AL患者治疗经过的比较3 讨论
我国AL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相关报道[7],我国0-14岁儿童群体AL疾病平均年新发病登记率为42.9/百万,持续加强该类疾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及趋势监测,并筛查疾病危险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制定防控策略,以降低AL发生风险,继而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减轻疾病负担。同时有研究[8]指出,AL患者治疗期间会大量使用氨甲喋呤、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从而容易导致口腔、肠道、肛周黏膜破溃,从而形成感染创面,若不加以防范则会给患者后期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本研究数据显示,在入院时有发热情况、峰热>39.0℃、粒缺时间较长、合并多种疾病尤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AL化疗患者中,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合并上述慢性疾病的患者体内往往处于炎症或应激状态,因此化疗期间因身体状态受到进一步冲击而更易发生感染。同时,入院时候存在发热症状或峰热较高的AL患者其可能本身存在早期感染趋势,因此具备较高感染风险。临床医护人员需高度关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对于峰热>39.0℃的AL患者,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对于粒缺时间较长的AL化疗患者,应根据粒缺情况,合理安排化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化疗中的AL患者,要加强日常护理和营养补给,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和通风以便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9]。本研究还发现,化疗次数较多、化疗有并发症、进行PICC置管操作、使用糖皮质激素、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长较长均会对AL患者感染风险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原因:较高频率化疗会直接损伤患者黏膜屏障,同时因AL患者细胞异常增生、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感染风险增加。除此之外,长时间化疗还会合并光谱抗生素的使用,也会导致患者菌群失调继而引发二重感染。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则会对患者炎症状态产生一定压制和平复作用,值得关注的是,进行PICC置管的AL化疗患者需特别注意导管的消毒和更换,以便减少细菌的滋生和感染风险发生,在加强院内感染监测和护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预防和护理[10-11]。
综上,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施行PICC置管操作、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夏季期间住院、单次住院时间较长、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间较长、护理级别较高的AL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上述研究结果及结论,有助于临床医师发展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实行精准医疗,同时针对性加强白血病的防控工作。该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从诸多影响因素中筛选基本病情和治疗经过两个维度,深度挖掘影响AL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特征而评估感染风险,继而早期开展抗感染举措或减少感染诱因,继而改善病情。该研究亦有一定不足之处,即仅有进行单因素分析,尚未结合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续研究有待结合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加以深入探究。
作者简介:文露,就职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李金萍,就职于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俐,傅彩红.急性白血病化疗患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J].现代医学,2024,52(2):209-214.
[2] 张丽,谢丽丽,朱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口腔黏膜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21,20(6):20-23.
[3] 吴秋萍,余菊,朱婷,等.中西医结合干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防治效果[J].河北中医,2024,46(4):601-605.
[4] DiNardo CD, Erba HP, Freeman SD,et al.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Lancet. 2023,401(10393):2073-2086.
[5] 张佳瑞.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23.
[6] 蔡威,张丽翡,孙秋岩.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3):100-103.
[7] 宗立翎,杨晶,薛胜利,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变化的观察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2,30(04):1028-1033.
[8] Kantarjian H, Kadia T, DiNardo C, et al.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lood Cancer J. 2021,11(2):41.
[9] 史爱华,王国祥.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采用全环境保护护理对口腔、肛周感染的预防价值[J].河北医药,2021,43(6):949-951+955.
[10] 姚晶晶,刘颖,许汇娟,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相关便秘预防和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J].护理学报,2022,29(8):40-45.
[11] Raetz EA, Teachey DT, Minard C, et al. Palbocicli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in pediatric and young adult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d lymphoma: 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 (AINV18P1). Pediatr Blood Cancer. 2023,70(1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