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学科,与其他科目相比,涉及知识点较多。这也导致学生存在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现象,阅读质量不高,不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文本理解能力,进而思维受限。而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基于整本书阅读理念,贴合教材,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把握文章重难点,提高学生感知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关键点
教材选择与内容安排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合理选择文学作品,安排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文本内容,根据体裁、风格等进行选择,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经典性与时代性并存,难度相对适中,同时涵盖大量人文类文章,与初中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有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个人价值[1]。此外,还有部分文章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通过阅读了解民俗知识、历史知识,拓宽学生认知面。对此,教师应做到统筹兼顾,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多元文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长期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与考核,方法单一陈旧。整本书阅读则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人翁位置,使其用批判性思维阅读文章,获得新体验。对此,教师应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积极、和谐的阅读教学氛围中提升能力。
评价方式与效果评估
传统的评价方式直观性较强,无法从全面、综合的角度评价学生阅读学习情况,导致学生进步缓慢。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与报告、读书笔记分享等,融合学生感兴趣的点,关注学生阅读过程,用温和的语言提出客观、有效的建议,使学生能够端正阅读学习态度,主动跟随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取得更大收获。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注重阅读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在整本书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挑选合适的名著,要求学生从人物性格、作品主题、语言与心理表达方式、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传授学生泛读、通读、精读等技巧,在教师引导中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这一名著。部分学生与父母一起观看过《水浒传》电视剧,对《水浒传》中的经典情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印象深刻。此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熟悉的情节,总结《水浒传》中的好汉形象,并找出教材文章中描写杨志等人物形象的语句,把握文章重点,在片段精读中挖掘文章实质,以免学生仅受情节吸引,忽略内涵[2]。《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用古白话文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阅读此类书籍中,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与学生沟通、交流,带领学生挖掘名著精髓,切实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身心发展迅速,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对阅读产生欲望,从而了解阅读对自身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教师可以采用实践的方式理解名著内容。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名著主要内容,体会其主旨思想;其次,将学生按照上述回答情况分为能力均衡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情景剧剧本创编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成员自行分配任务,文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负责收集书籍资料,并做好整理,基础一般的学生负责总结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对话,基础较好的学生负责将碎片化内容整合起来,组织彩排,加强练习。在全部小组完成彩排任务后,开始正式分组表演,由教师负责录像,上传至班级群,作为班级记忆。在表演中,学生能够对名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懂得一个人只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长为真正的钢铁战士;最后,鼓励学生做好摘抄,同时记录自己在情景剧表演中的心得体会,以便今后复习时使用、参考。
设置核心问题,把握文本重点
在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应为学生设置核心问题,使学生抓住文章核心,提高阅读效果。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读名著中有关科举的故事,了解范进、王冕、周进、匡超人等人物,感知名著写作基调,结合各故事中人物考试成功前后的个人心境、家人朋友、师长等人物行为、心态变化,提出问题:“在吴敬梓笔下,科举制度有哪些弊端?”“将《儒林外史》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二者有哪些共同点?”学生畅所欲言,了解讽刺类作品阅读方法,把握文章重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又如在学习《蝉》一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名著《昆虫记》,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征,结合个人感悟,使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地球上的生命。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生存与斗争的法则是什么?”反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实问题,在梳理文章结构、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深入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构建并完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教学评并行,从多主体角度评价学生。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将目光重点放在终结性评价上,导致教学评相分离。对此,教师需要明确评价的价值,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4]。同时,采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师生共评的方式评价学生阅读学习情况,提高评价的全面度,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前中后评价并行,把握评价时机。在阅读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采取线上调查、知识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名著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案。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学生课堂问题回答情况予以正向反馈。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阅读学习成果,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活动积累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整本书教学法,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质量的必由之路。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情况,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立足学生学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具体可以从注重阅读引导、激发阅读兴趣、设置核心问题、完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促使学生养成正确阅读习惯,拓宽视野,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进而能够运用到写作活动中,真正体会到语文阅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琳.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智力,2023,(31):56-59.
[2]王婷.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2023,(08):27-28.
[3]刘娜.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20,(21):18+20.
[4]张荣华.统编版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J].课外语文,2019,(2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