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加快推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转型建设的思考

刘家诺1 高宪军2 陈孝君3 张吉1

1.空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空军航空大学教研保障中心,吉林长春,130022;3.空军航空大学初级飞行训练基地,吉林长春,130062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航空维修保障理念的发展对航空维修模式的影响,总结新时期我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从提升航空装备设计阶段的保障意识、利用高新技术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加强维修保障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加快推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转型建设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不断创新发展鉴定基础。
关键词: 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保障意识;高新技术;人才培养
DOI:10.12721/ccn.2022.15707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是为确保航空维修保障活动高效实施而形成的标准化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法规制度等的总称[1]。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是与不同时期的作战使用需求、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和科学技术水平等相伴相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创新、装备的更新,航空维修保障模式必然会发生变化[2]

一、航空维修保障理念的发展

(一)事后维修阶段

在航空装备发展早期,航空装备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装备比较简单,发生故障也易于修复,因而形成了“随坏随修”的事后维修思想[3]。事后维修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前主导的维修模式,此时,对一些潜在的隐患故障重视不够,直接导致故障率较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约着航空装备的发展。

(二)预防性维修阶段

20世纪50年代,人们深化了对航空装备使用保障特性和机械设备故障机理系统化的认识,逐步形成了“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其中,定期维修体系的特点是通过周期性的检查和分析制定维修保障方法,但受主观影响较大,容易造成维修过度或不足;计划预修体制的特点是事先制定固定的周期检查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非计划和停机故障,但由于缺少考虑设备的实际负载、外在因素以及任务情况,容易造成维修不足或过度。

(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设备出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应运而生。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根据可靠性评价的结果和保持设备功能的需要来确定维修计划,较好地避免了维修过度和维修不足的问题。

(四)全系统全寿命维修阶段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航空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体系化程度显著提高,空军航空维修保障的整体性、系统性显著增强。人们逐步认识到影响装备可靠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从全系统全寿命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航空维修。全系统全寿命的维修思想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航空装备本身的维修需求,强调以作战使用需求为牵引,综合考虑航空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等固有属性,提高了航空维修保障的综合效益。

二、新时期我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困难

(一)现有维修保障能力难以满足多机保障需求

信息化条件下航空装备高速度、高强度、高消耗的作战使用需求,要求航空维修具有精确、高效、持续、全环境、一体化的维修保障能力[4]。当前,军工企业专业分工过细,导致成附件、整机修理转工修理周期延长。配套厂家多,大型维修保障装备研制生产进度难以保证。相对而言,军工企业更注重主要产品任务的完成,对返厂修理、排故和维修保障装备的发展不积极,影响了部队维修保障装备的建设。同时,由于部队修理厂的修理设备和工艺相对落后、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使我军现有维修保障能力难以满足多机保障需求。

(二)维修保障装备与作战装备协调配套发展不够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航空装备已经从三代机向四代机转换,装备的技术性能以及作战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与之相对应的保障工作需要使用的工程技术难度也不断提高[5]。思想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系统工程观念不强,使我军维修保障装备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作战装备。目前我国自己独立进行维修行和保障性分析较少,多沿袭国外装备,维修性和保障性指标难以落实。由于经费受限,引进和购买国外装备时,往往忽略了维修保障装备,导致装备系统性研究不够,维修工具设备不配套,技术资料不全,配套器材备件供应不及时。很多作战装备处于长期停用、待修状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使武器装备发挥实际效能。

(三)维修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尽管当前部队十分重视机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培训机制和计划,但总体来看,培训效果不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专门的业务培训机构,培训的管理员和教员,都是由机务干部兼任,导致业务培训的组织不够严密、管理不够规范;二是部队业务培训常常不分层次,导致培训的针对性较差;三是没有科学、规范、合理的考评和奖惩竞争机制,使得维修人员对业务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业务培训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航空装备设计阶段的保障意识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要求简化维修内容,即减少维修保障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维修效率。应在航空装备设计过程中全面开展保障性设计,对试验、使用阶段可能影响设备后期保障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模块化技术对航空作战装备的功能进行系统划分,实现保障设备“通用化、模块化、小型化”生产标准建设,降低维修技术难度和等待周期,使维修保障具有高度机动、快速检测、快速排故、快速处理的能力。

(二)利用高新技术提升综合保障水平

军事形态的演变和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高新关键技术将在战争形态和战斗力要素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应积极利用机内自检测技术来自动检测和隔离故障,以缩短故障查找和隔离时间,实现高效维修,使航空维修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网络解答问题、指挥现场维护人员进行维修,使跨时空、远距离实施维修技术支援活动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记录实时参数,解决快速计算和智能化管理等问题。

(三)加强维修保障人才的培养

建议成立专门的业务培训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机务大队和修理厂的业务培训工作,主要负责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内容的确定、具体组织筹划等工作。在制订方案时,应区分不同层次维修人员的培训要求和特点制订年度培训方案。通过定期授课、集中讲座、观摩学习、比武竞赛、个人自学等形式,并利用机务保障工作、野外驻训等时机,提高在各种条件下完成作战保障任务的能力。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交流机制和人才保留机制,为优秀维修人才的纵向发展和横向交流寻找出路,创新人才成长培训模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困难,提出在航空装备设计过程中全面开展保障性设计,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综合保障水平,通过成立专门的业务培训组织机构加强维修保障的人才培养等建议,以期加快推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的转型建设,对满足新型实战化训练及作战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郑东良. 航空维修保障模式及其创新实践[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7:1-3.

[2]张海涵. 航空维修模式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J]. 河南科技,2021(34):40-42.

[3]李金波. 浅谈航空维修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应用[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16):5-7.

[4]袁冬根,张艳波,邱根岭. 面向现代战争的航空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模式构想[D].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249.

[5]韩旭,刘怡彪. 面向新型作战需求的航空保障新模式实现[J]. 航空维修与工程,2019,(08):37-40.

作者简介:刘家诺,女,空军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